“中国式临终关怀”之灵魂拷问(自序)
持续住院8次,
辗转4家大医院,
紧急呼叫救护车11次,
日最长输液达18小时,
生死时速105天……
悲情2024年,
在那个莺飞草长的至暗春天,
我敬爱的老母亲,
把生命永恒定格在了80.5岁,
去往世界的另一边,
触摸另一种春暖花开!
奈何桥边的彼岸花啊,
呜咽着汹涌的奈何水,
低吟浅唱,
妈妈最后的生命挽歌……
死亡,从来并非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而更像是一场无从抵抗的杀戮。 “中国式临终关怀”的情势之下,子女常常不由自主地将父母的生命,托付于身为陌生人的医生之手。这看似饱含深情的大孝之举,初衷或许是对父母生命的竭力挽留,然而,在现实的演进中,却往往背离了预期,最终演绎成一种对生命别样的“绑架”。
我们总以为,将生命交予专业之人,便是给予了最妥善的照护。可生命的轨迹,本就有着自身的节奏与归宿。当过度依赖医疗手段,试图强行扭转生命的自然走向时,我们是否真正尊重了生命本身的意愿?这种以爱之名的托付,在不知不觉间,或许已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让生命在最后的旅程中,无法遵循内心的渴望,去从容告别。
生命的终点,究竟该以何种方式抵达?是在医疗设备的簇拥下,承受无尽的痛苦,还是在亲人温暖的怀抱中,平静地迎接必然的结局?
这,不仅是个体的抉择,更是整个社会需要深入思考的生命哲学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