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弘扬正能量歌颂真善美的优秀作品——邢根民小说《坚守者》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5-06-11 06:28:09  浏览量:19

文/王新民

邢根民是小说创作的高手,他不仅创作了长篇小说《沙苑人家》《荒漠绿洲》,而且创作了一大批中短篇小说。从后记中得知这本书是作者的第四本小说集,前三本小说集都是以短篇小说为主,这本小说集不同之处是全部为中篇小说。因此可以说《坚守者》就是其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

该书收录了作者近年创作的十篇中篇小说,题材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特别关注了当下公安交警 执法办案、中小学校外培训、家庭伦理和生活矛盾、农村青年婚姻、中年人的婚姻家庭以及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等热点问题,塑造了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典型人物形象,展示了社会底层人的生活处境和心理纠结,挖掘了人性的闪光点和阴暗面,反映了大变革时代城乡社会现状和人们的精神面貌,用正面人物的人格魅力弘扬了社会正能量,给读者以心灵的洗涤和精神的鼓舞。

首先,该书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邢根民供职公安系统,他的两部长篇小说写的是与公安有关的题材。而该书中收录的10篇中篇小说直接写公安题材的仅《祸从天降》《失眠者》两篇,其他8篇,《坚守者》写的是学校教育培训,《迎春花开》写的是农村家庭关系的分崩离析,《在那东山顶上》写的是城镇家庭风雨飘摇,《男大当婚》反映的是当前农村男青年婚姻普遍艰难现象,《家有婆媳》也是目前婆媳矛盾复杂化的体现,《森妮》则写的是人与狗的关系,《藏匿者》写的是社保干部挪用社保金的事。上述可见,作者中篇小说题材涉猎面相当广泛,对于读者了解当代社会形态、各行各业和世态人情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其次,该书揭示了当代社会的秘史。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同样也可以说,小说是一个家庭、家族甚或一个行业的秘史。该书首篇《坚守者》,通过描写青年教师杨凯利用退休老师、知名作家林圣洁举办写作培训班,不择手段牟取利益。当包括笔者在内的读者读到这里要谴责杨凯时,却见文中写道:“现在呢?面子收起来了?”林圣洁既是问学生,也是问自己。“都是一场梦!”杨凯叹着气说,“就让社会的良知狠狠地谴责我扭曲的灵魂吧!”

“ 这时,门被推开了,翠玲手里拿着一串钥匙和一张物件清单进来。她对林圣洁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然后苦着脸给杨凯说:“所有的东西已经已交清了,你一会把钥匙交给房东,家长们预交的培训费也清退完毕。你和林老师先坐,我这去医院办理佳佳的手续。”

翠玲走后,杨凯的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哭着告诉林圣洁“佳佳走了。”

看到这里不禁恍然大悟,原来杨凯办班赚钱也是为了挽救得了绝症的女儿啊!

《失眠症》写了一起交通事故致使大队长何江川被免职。虽然案件定性不是酒驾并结案,但已被免职的何江川对于到底是否酒驾?检测报告究竟是否真实却心怀疑虑,想方设法询问当事人,终于“赵琳刚刚给他透露的一个天大的秘密。赵琳说他已经掌握了有人先后两次拿着不同血样进行检测的证据,手里还握着市司法鉴定中心对肇事者的第一次血检报告,如果什么时候需要,可以找他。”

再次,该书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文学是人学,人物形象刻画是否成功决定着小说的质量。例如,《坚守者》,刻画了老教育工作者林圣洁和年轻教师杨凯两个人物形象。前者人如其名,坚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操守,为人师表,淡泊名利,受人尊敬。后者随波逐流,开办培训班牟取不义之财。虽然是为挽救女儿生命,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否则,鸡飞蛋打一场空,赔了夫人又折兵“一等人大盖帽,吃了原告吃被告”此民谣对公检法的讽刺虽然偏颇以偏概全,但毕竟有损公检法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失眠症》却塑造了何江川这位清正廉洁的公安人物形象。书中写父亲现身说法对何江川的教诲:“质量就是厂子的信誉,信誉就是企业的生命,不严格要求,咋对得起企业的供养。既然当这个车间主任,我就不怕得罪人,即使把人得罪完了,我都问心无愧。”

“父亲的教诲帮助何江川在人生征途上一路走来,始终踏实做事,本分做人,从没违背自己的良知。父亲如果能亲眼看到儿子顶着各方的巨大压力,坚持依法处理酒驾肇事的官员,替老百姓主持公道,即使被罢免了官位,想必也会理解和原谅儿子的。”当何江川想尽千方百计搞到推翻冤假错案的有力证据后,文末写道:“这天晚上,何江川在熬过近半年的失眠症后,终于安安稳稳、踏踏实实地睡了一夜。”可谓心病还须心上医,心病还须心药医。

邢根民之所以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中篇小说,与其长期扎根基层深入生活密不可分。诚如其后记中所言:“两年的中篇小说创作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生活不仅是小说题材的源泉,更是艺术创新的源泉。作家只有向生活学习,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才能发现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才能创作出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洞穿大众心理的作品,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能拥有丰富的细节,摸准人物内心的活动。在小说创作中,我也曾遇到过许多困境和挫折,有时苦于人物形象塑造不突出,怕写出的人物没有鲜明的个性;有时苦于主题挖掘不深,在思想创新上力度不够,怕写出人云亦云的主题,常常苦思冥想,力求主题创新;有时苦于写法陈旧,没掌握好小说创作的艺术技巧。面对诸多障碍和迷惑,我只能在创作间隙多学习别人的写法,多揣摩优秀小说的写作思路,在学习借鉴中求突破,在写作实践中多提升。”或如朱熹诗所揭示的那样:“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但愿邢根民文如其名,扎根生活,深入人民,创作出更好更多的优秀作品,为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为满足人民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锦上添花。

2025.6.8于上林苑

王新民,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现为陕西省新闻出版(版权)电影检测中心审读专家,西安工商学院客座教授。1982年开始写作。业余创作并出版《行余集》《贾平凹打官司》《书友贾平凹》《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不惑集》《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大地美容师》《一部奇书的命运》《一本书的故事》《寻访高兴》《人生忠告》《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策划贾平凹》《慈苑书韵》《读懂贾平凹》等。主编出版《贾平凹文集》(20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等。

标签: 正能量 小说 读后感 杨凯 何江川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