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韦应物诗歌意象特征:以“绿”、“雨”、“风”构建清朗温润之美

发布时间:2025-06-11 10:03:30  浏览量:13

意象,是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艺术范畴,中国古典诗歌,可以说是由无数意象构建成的艺术殿堂,对意象概念的界定,学术界至今仍有不少分歧。

如胡雷冈先生说:“意象是心意在物象上通过比喻、象征、寄托而获得的一种具象表现”前者着眼于情,后者着眼于物,有所不同。

既然诗歌意象是诗人情感和情绪的承载物,所以不同的诗人总是会选择适合自己情感的意象,韦诗的意象就呈现出一种清朗温润之美。

传统评论家在对韦诗的冲淡达成共识的同时,也认识到了其冲淡中蕴涵的“润”,韦应物诗歌清润的特征是指其诗给人一种清朗温润的感觉。

而这种清朗温润体现在诗歌中就是选择一些比较特殊的诗歌意象,为了表现这种“温润美”,韦应物对“绿”“青”这些颜色词表现出特别的青睐。

他偏爱那些冷色调,不但有力地烘托出他淡泊幽静的心情,而且也生动地渲染了清气缭绕的意境,从而增添了特殊的审美意味。

常出现的“绿野”“绿林”等意象也给人一种清凉湿润的感觉,透露出一股春天的气息。绿的氛围确实给人神清气爽的感觉,而绿的意象又呈现出生机来,不萧条、不冷寂。

对绿色来说,在中国古代,它几乎是青色的同义词,韦应物诗中也经常出现“青”字。如“青山满春野,微雨洒轻埃”、“青苔已生路,绿筠始分箨”、“云开夏郊绿,景晏青山沉”等等。

为什么韦应物大量运用绿色(含青、碧)呢?因为韦应物对色彩的经验和他对情感的体验,两者之间有着类似之处。

德国大文豪歌德认为绿色能给人一种“真正的满足”因为“当眼睛和心灵落到这片混合色彩上的时候,就能宁静下来,就像落到任何其他单纯的色彩上面一样。”

在这种宁静中,人们再也不想更多的东西,也不能再想更多的东西,俄国画家康定斯基认为,绿色具有一种“人间的、自我满足的宁静”。

这种宁静具有一种庄重的、超自然的无穷奥妙”绿色的表现性来自于它所唤起的对大自然的清新感觉。纯绿色“是大自然中最宁静的色彩。

诗人为了表现这种“温润美”除了选择特殊的颜色词还表现在对“雨”“风”意象的推崇。“雨”这一物象,在与“意”相融合的过程中,往往由于诗人融入的情思、意趣的不同,可以构成诸多意蕴不同的意象。

正由于诗歌意象的形成,是客观物象接受主观情意渗透的结果,因此诗人铸意染情时,必然带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由此形成的“雨”意象,也就往往因诗人个性的差异而各具格调。

韦应物那平淡冲和的性格也决定了他诗中的“雨’大多是“微雨”“疏雨”而很少疾雨、倾盆大雨。

韦应物诗中的“微雨”“疏雨”滋润出万物的勃勃生机,洗涤出草木的鲜亮、空气的清新,带给人喜悦和希望,处处呈现出明丽、和煦、温馨的清润之美。如:

“云淡水容夕,雨微荷气凉”、“青山满春野,微雨洒轻埃”、“微雨洒高林,尘埃自萧散”、“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微疏的雨给人一种湿润,比疾雨、淫雨更给人以美感,看韦应物的一首送别诗《送汾城王主》:“少年初带印,汾上又经过。芳草归时遍,情人故郡多禁钟春雨细,宫树野烟和。相望东桥别,微风起夕波。”

这首诗充满诗情画意,春雨细润,野烟温和,雨中相送东桥握别,夕阳西下,微风起波,融淡淡的惆怅于向往之中而雨润烟和的景致,则是两人倾悦心绪的外化。

诗人还特别喜欢选择“风”这一物象,这里的“风”也不是狂风怒吼而大多是微风、和风以及春风。

如“微风送荷气,坐客散尘缨”、“赖此林下期,清风涤烦想”、“微风飘襟散横吹绕林长”、“夕气下遥阴,微风动疏薄”等等。其中的“微风”“清风”都是温和的风。

为了表现这种清朗温润美,韦诗中还存在烟岚雾气等意象。虽然大历时期,诗人们对烟岚雾气有普遍的爱好。

但大历诗人笔下的烟岚雾气多与诗人的百无聊赖,浮生若梦,迷失惆怅的心态有关。如“怅烟郊晚,依然送此君”、“别后心期如在眼,猿声烟色树苍苍”。

而韦诗的烟岚雾气多与诗人充满温馨、向往、怀恋的心态有关。如“飒至池馆凉,蔼然和晓雾”、“西郊郁已茂,春岚重如积”、“烟波见栖旅,景物具昭陈”、“远山含紫氛,春野露云暮”………这些烟波、雾霭无不给人一种温润美。

在韦应物的诗歌里我们看不到大雨滂沱,也看不到劲风怒吼,一切都显得非常平静。“绿”“青”所构成的意象以及微雨、微风等真正体现了那种温润美。

韦诗除了选择特殊的意象来表达这种温润美,善于写春景也是对这种温润美的很好体现。打开韦集,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写春景的比比皆是。

春暖花开,春雨淅沥,无不透露着一种温润和清朗。如《池上怀王卿》:“幽居捐世事,佳雨散园芳。入门霭已绿,水禽鸣春塘。重云始成夕,忽霁尚残阳。轻舟因风泛,郡阁望苍苍……”

诗人用春天这一美好景色来寄托他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暗示两人的感情正如这春天里的万事万物一样长存长青。

再如《春中忆元》:“两歇万井春,柔条已含绿。徘徊洛阳陌,惆怅杜陵曲。游丝正高下,啼鸟还断续。有酒今不同,思君莹如玉。”长时间的严寒,使人变得没有朝气。

春天的到来,让人看到了新的希望,一切都换上了新装,诗歌是诗人心灵的物化形态,诗歌也使中国人产生了种生活观念:人生如寄,生命难久。

时光的流逝,季节的轮回,景物的变化,本是宇宙造化的自然之理。但当诗人面对自然界的一切变化,用细腻的情感去感悟自然、叩问人生时,心灵深处激起了翻滚的波澜,产生了平静淡然的情感体验。

这种体验不只是感情的宣泄,更是自觉的审美,它“诉之于人们悲伤、屈从、克制等感情,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诗人以美的切身感受来掩饰生命的痛苦,人生所有的缺憾与无奈都可以在抒情诗人的笔下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

标签: 诗歌 春野 韦应物 诗歌意象 韦应物诗歌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