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今“情人”的含义究竟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唐诗宋词,无疑是中国古代诗歌璀璨星河中最为耀眼的两颗明珠,它们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成就。在唐宋诗人如椽巨笔的勾勒下,“情人”这一形象跃然纸上,充满着独特韵味。彼时笔下的“情人”,多是痴男怨女的化身,字里行间流淌着无尽的离愁别绪,形象塑造丰满立体,情感描绘细腻入微,让人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他们内心的悸动。
唐初诗人王勃在《山扉夜坐》中深情吟咏:“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在山林居所中,怀抱古琴、携酒与情人相对,于花前月下共度美好时光的温馨画面,尽显浪漫气息。盛唐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更是千古绝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人借明月抒发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从埋怨漫漫长夜,到深夜难眠披衣望月,再到因无法将月光相赠而只能寄希望于梦中相见,情感层层递进。而且,张九龄还留下“纤纤杨柳枝,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这般意味深长的诗句,以杨柳枝寄托对情人的思念,同时融入对故园的眷恋。
宋代著名词人柳永写下“有时魂梦断,半窗残月,透帘穿户。去年今夜,扇儿扇我,情人何处”,短短几句,生动地再现了一位闺中少妇在残月下,回忆往昔与情人相处的温馨,而如今却独守空闺的孤独失意生活,读来令人唏嘘。另一宋代词人赵令畴的“待月西厢人不寐。帘影摇光,朱户犹慵闭。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宛如一场精彩的情景剧,将女子在西厢盼望着情人到来,从夜晚不寐、慵懒未闭门户,到误以为花动是情人到来的急切心情,刻画得栩栩如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诗宋词的语境里,“情人”一词的含义并非单一指向男女之爱。在某些特定场合,它指的是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例如,诗仙李白在《赠汉阳辅录事二首》中写道:“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其中字数无多少,只是相思秋复春” 。从整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内容来看,这里的“情人”,实则是李白那位刚刚遭遇罢官,正处于人生低谷的挚友,李白借此诗传递对朋友的牵挂与思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