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建国后头三十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就是歌颂苦难?——我们到底是歌颂了苦难,还是歌颂了战胜苦难的精神?》
近年来,舆论场上犹如被一股歪风邪气所笼罩,总有那么一些人,不遗余力地抹黑建国后头三十年。在他们口中,那段岁月仿佛是一个暗无天日、毫无建树可言的混沌时代,充斥着无尽的黑暗与痛苦,没有任何值得肯定和铭记的价值。这种罔顾事实、信口雌黄的谬论,恰似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广大网民的愤怒与不满。
当有正义的网友挺身而出,凭借详尽的史实、严密的逻辑,严词驳斥这些抹黑言论时,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却将矛头指向了他们,污蔑他们是在歌颂苦难。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不过是他们进行文化战、认知战所惯用的伎俩罢了。
他们之所以如此污蔑,实际上是在偷换概念,故意混淆视听。妄图通过这种手段,抹杀那段激情燃烧岁月里人们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误导大众对历史的认知,从而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罪恶目的——或是妄图动摇人们对国家发展历程的坚定信念,或是妄图破坏社会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
事实上,从来没有人会去歌颂苦难本身。况且,当时的苦难,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长期统治,包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残酷压榨、频繁搜刮,以及土匪特务的疯狂破坏等,所遗留的巨大而深重的创伤,是新生中国不得不面对的客观现实,并非当时的人们能够随意避开的。这种无法逃避的苦难,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都是一种锥心刺骨的痛苦经历,是人们极不愿再次遭遇的困境,又有谁会愿意去歌颂它呢?
我们真正歌颂的,是那些不幸身处苦难之中却依然坚韧不拔的人们。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他们没有选择躺平摆烂,没有在各种以主权与尊严为交换条件的诱惑前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是挺直了脊梁,以不怕吃苦、勇于奋斗、敢于拼搏、甘于奉献、乐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在艰难的羁绊、困苦的泥沼中砥砺前行、激情燃烧。他们坚守信仰,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恶劣,都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他们节衣缩食、勤劳俭薄,宁可糟践自己,也要用自己的不屈的身板、勤劳的双手努力为后代创造美好的生活;他们团结协作、同舟共济,在困难面前荣辱与共、责任共担、负重前行,最终与大家一起从苦难中坚强地站了起来,谱写了一曲脱胎换骨、改天换地、造福全民的,波澜壮阔、可歌可泣、彪炳千秋的史诗。这种精神,才是我们应该铭记和歌颂的。
首先,这种精神体现为坚定的信仰。在那个时代,尽管面临着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等重重困难,但人们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他们坚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够改变国家的面貌,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信仰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给予他们无穷的力量。例如,在“两弹一星”工程中,无数科研人员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毅然回国投身到艰苦的科研工作中。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强大,再苦再累也值得。正是这种坚定的信仰,让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和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国家的和平发展与长治久安撑起了一柄坚强可靠的巨伞,让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挺直腰杆的底气。
其次,这种精神表现为顽强的奋斗意志。建国后头三十年,国家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人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以顽强的奋斗意志,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中。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农业方面,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战天斗地的大寨精神鼓舞下,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改良土壤,提高农业产量。他们不怕风吹日晒,不怕流汗流血,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粮食的丰收,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让无数人不再为饥饿所困扰。在工业方面,工人们日夜奋战在生产一线,克服了设备简陋、技术不足等困难,为国家生产出了大量的工业产品,推动了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石。
再次,这种精神彰显为无私的奉献精神。在那个时代,人们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许多建设者为了国家的建设,远离家乡,奔赴到偏远的地区,扎根在那里,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想着为国家多做贡献。例如,在以王进喜等为代表的英雄群体的带领下,大庆油田的石油工人,不畏艰难困苦,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迈气概,克服了重重困难,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中的许多人,长期坚守在油田一线,与家人聚少离多,但他们从未有过怨言,始终把为国家开采石油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用汗水和热血书写着对国家的忠诚。
另外,这种精神还体现为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国家建设中,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之间紧密配合,相互支持,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无论是科研团队、建设队伍还是基层群众,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大型工程建设中,如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等,数以万计的建设者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但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和施工困难,最终完成了这些伟大的工程,展现了团结协作的强大力量,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同时,这种精神也包含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尽管生活艰苦,但人们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在困难中寻找乐趣,在艰苦中创造幸福。例如,在农村,广大农民群众在劳动之余,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唱戏、跳舞、读书等,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让艰苦的生活也有了一抹亮色。在城市,工人们也积极组织各种文体比赛,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快乐。这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他们在面对苦难时能够保持坚强和勇敢,始终对生活充满热爱,为国家的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总之,回忆建国后头三十年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歌颂的绝不是苦难本身,而是那段岁月里人们所展现出的战胜苦难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今天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在当今时代,我们虽然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但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勇往直前,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我们不能让那些别有用心的抹黑言论得逞,要坚定地捍卫历史的真相,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永远闪耀着光芒,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灯塔。
作者:广东兴宁技师学院 陈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