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甲午海战,说起北洋水师,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大概是邓世昌。那句“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仿佛在中学课本里就背过。可提到刘步蟾,很多人脑子里都是模糊的。他到底是个啥角色?最后不是还吞金自杀了吗?有人说他贪生怕死,是北洋水师的败军之将;也有人说他是被冤枉的悲剧英雄。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事,用史料说话,不吹不黑。
刘步蟾,字子香,福建侯官人。跟邓世昌是老乡,也算是晚清海军里拔尖的人物。他早年进了福州船政学堂学造船和航海,后来被送到法国深造,回来后当上了“扬武号”管带,再后来一步步升职,做到“致远号”管带。
别看清朝末年腐败不堪,北洋水师当年可是东亚第一,刘步蟾也算是这个体系里最顶尖的“种子选手”。据《清史稿·列传一百三十四》记载:“步蟾性明敏,有胆略。”
但是,说英雄也好,说懦夫也好,全都绕不开那场甲午海战。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打响。这一仗打得昏天黑地,北洋水师面对日本联合舰队,虽说装备不算差,但指挥一塌糊涂,战术落后。邓世昌驾驶的“致远号”奋不顾身冲向敌舰,最后壮烈殉国。而刘步蟾,这时候是“定远号”的总管带,相当于整支舰队的总教官。
这一仗,刘步蟾也没躲。根据当时记录,他站在“定远号”舰桥上亲自指挥,脸上还被飞溅的弹片打伤。也就是说,第一仗他是顶上去的,没跑。甚至日本人后来也承认,“定远号”“镇远号”打得凶狠,日舰“西京丸”等也挨了不少炮弹。
但打归打,北洋水师实在打不过日本联合舰队,这是真实情况。老的铁甲舰对上新式快舰,人家射速快,机动性强,炮弹质量也好。北洋水师还用着那种劣质炮弹,炸不响的比例高得吓人。说句难听的,刘步蟾他们指挥再好,也救不了这个局势。
黄海一战之后,北洋水师元气大伤,基本就剩下“定远号”“镇远号”等几艘主力舰苟延残喘。
接下来就是更让人骂娘的威海卫保卫战了。
甲午战争后期,日本陆军绕过了北洋水师,从陆地打下了威海卫。北洋水师被困在港里成了瓮中之鳖。刘步蟾还带伤坚守,继续指挥海上炮战,拼命往外突围。结果呢?日本陆军在陆地架炮轰击,北洋水师里应外合,彻底崩盘。
最让人说不清的,就是丁汝昌投降这件事。
刘步蟾是北洋水师总教官,丁汝昌是北洋舰队提督。两人上下级关系。威海卫陷落前,丁汝昌服鸦片自杀,临死前还签署了投降书。这个投降书,是刘步蟾签发命令下去传递的。所以很多人说,刘步蟾也算是半个“投降派”。
当时的《清史稿》写得很隐晦:“步蟾闻之,忧愤益甚,遂服金箔死。”就是说,他听说丁汝昌自杀,北洋水师基本完蛋,他愤怒又悲伤,选择了吞金自尽。这个“金箔”,其实是一种传统的服毒方式,把金箔吃下去,胃肠破裂,死得极其痛苦。
但问题来了——如果真是“忧愤而死”,为何不学邓世昌,战舰撞上去玉碎?为何不当场殉国,而是等到投降后再自杀?
所以,后世骂刘步蟾的,主要就是这一点:你怎么不早点死?你怎么还签署了投降命令?特别是章太炎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痛骂:“北洋水师之败,皆庸奴刘步蟾之咎!”这话传开以后,刘步蟾的名声就彻底坏了。
可真相真的这么简单吗?
其实刘步蟾这个人,远比“懦夫”两个字复杂。
首先,威海卫之战时,北洋水师的处境,比邓世昌当时更惨。邓世昌那是海上激战,可以操纵战舰冲撞敌舰,抱着必死决心干到底。而刘步蟾呢?他们被困港口,陆上炮台全是日本人的炮火,舰队根本动不了,连冲出去的机会都没有。
其次,刘步蟾确实是带伤坚持指挥,最后吞金自尽,不算苟且偷生。《北洋水师军舰志》中也提到,刘步蟾“自知大势已去,痛愤而卒”。
再说得直接一点,清政府那个时候是什么态度?朝廷上下全是腐败混账。光绪帝是想打的,可慈禧太后只想保命。北洋水师根本没得到后勤补给。丁汝昌想要支援,朝廷那边答复一句:“战舰若能保存,则尽力保存;若不能保存,可随意处置。”
什么意思?能跑就跑,跑不了就自认倒霉。连皇帝都没明确表态让你死战到底,刘步蟾他们还能怎么办?
再说了,北洋水师那时候还欠着德国的军费贷款,连舰上的水兵都发不出工资了。一个军队,如果背后没人支持,光靠前线军官硬抗,最后多半是死得冤枉。
所以,刘步蟾到底是英雄还是懦夫?
如果你站在后世“宁死不降”的民族气节角度看,他确实不如邓世昌那样慷慨赴死、留下千古美名;但如果从现实出发,他是在无路可走、无援可待的绝境里,还坚持到了最后,还算得上尽忠职守。
而且别忘了,刘步蟾在临终前写了一封遗书,亲自把责任全揽到自己头上,说:“北洋军败,咎在步蟾,死亦何辞!”这封遗书后来被收藏在档案里,不是传说,是实打实的文献。
他不是叛徒,他不是卖国贼,他是一个陷入烂泥里的悲剧军人。
英雄?不够完美。懦夫?又太过苛刻。
更像是——清末那一代中国人里,一个夹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被历史碾压的普通军官。
千百年后,我们站在教科书和互联网前评判他,谁又能真的代入当时的绝望?
邓世昌是民族英雄,刘步蟾是悲剧英雄。北洋水师,不止有烈士,也有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