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村里喜事多,幸福的歌声响遍高原和大山

发布时间:2025-06-12 23:25:36  浏览量: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赴贵州考察调研,指引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

每次到贵州,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行程之中,始终萦绕着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深切关注和深刻思考,饱含着对人民群众迈向美好生活的拳拳牵挂。

沿着总书记的脚步,走进他牵挂的村寨,看人们的幸福模样。

侗寨肇兴:千年文化织就民族锦绣

“美丽的侗寨哎,绿水青山好风光。鼓楼下把歌唱,千年的侗歌唱给党……迈进了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美好的生活幸福万年长……”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与当地群众亲切交流。时光流转,如今,悠扬动听的侗族大歌依旧萦绕在古寨的上空。

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被誉为“侗乡第一寨”,是中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千百年来,侗家人世代在此安居,耕读传家,生生不息。初夏的侗寨映入记者镜头,层叠的鼓楼在雨雾中屹立,青瓦吊脚楼环绕着溪流,如烟如缕。

正午时分,阳光洒在肇兴侗寨,寨门前的服饰摊点热闹非凡。游人们精心挑选着服饰,对镜披挂:银花鹤羽簪在鬓间,斑斓侗衣穿在身上。顷刻间,便化身神采飞扬的阿哥阿妹,笑语盈盈地融入这方风情古寨的画卷之中。

当下,肇兴侗寨的旅拍订单量不断攀升,游客纷至沓来,让侗寨声名远扬。侗服、侗景成为文旅新热点,淡季时订单每日新增五六套,旺季单店假期收入可超四万元。旅拍店铺从六十家激增至百余家,非遗技艺借助文旅东风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这里,摄影师石沐阳见证着订单量与寨子知名度的同步提升;创业者石培引爱亲历着人流量与行业规模的双重扩张;非遗传承人陆勇妹推动着靛染工艺从指尖技艺向振兴经济的转化。从纹样设计到产业开发,从订单增长到店铺倍增,肇兴侗寨正以 “非遗+文旅”的融合之势,让古老的侗布在烟雨溪畔染出乡村振兴的新色彩。

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的小伙陆坤松,去年11月决定投资开办一家客栈,目前正在装修中,预计今年 7 月就能开门迎客。陆坤松说,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来过后,肇兴侗寨的名气大增,发展前景广阔,不少在外打拼的朋友都纷纷打听,想回来发展。谈及现在的生活,他满脸幸福:“在家乡既能赚钱又能消费,还娶妻生子,日子过得特别满足。”

2025年5月1日,侗族群众在黎平县肇兴侗寨为游客演唱侗族大歌。卢忠南 摄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着民族地区群众,一次次到民族地区考察调研,一次次同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从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总书记多次强调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摄影师石沐阳、创业者石培引爱、非遗传承人陆勇妹、当地居民陆坤松…… 千千万万少数民族同胞用当下的幸福生活证明:新征程上,各族儿女心手相牵、阔步前行,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肇兴侗寨

茶海湄潭:万亩绿意铺展生态长卷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要求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贵州人民昂首阔步新征程,守护绿水青山。

湄潭县永兴镇万亩茶海 盛亚亿/摄

初夏,踏入贵州湄潭,仿佛坠入一幅绿意氤氲的水墨长卷。这里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论的生动实践地,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贵州茶叶凭借 “三低三出”—— 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出好茶、出嫩茶、出香茶的独特优势,孕育出一片又一片生态茶园。

湄江街道核桃坝村,12000余亩茶园如翠色绸缎,在连绵的丘陵间温柔地舒展着。黔北民居白墙黛瓦,与蜿蜒的柏油路、凌空的栈道相映成趣,漫山茶香裹挟着草木的清芬,将 “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 的盛名娓娓道来。

湄潭茶海

核桃坝村党总支书记刘庆谈及现状,笑意绽放在眼角眉梢:“如今全村人均茶园3.5亩,新房林立,车水马龙。” 茶树扎根山野,早已化作村民致富的“绿色脊梁”,撑起了乡村振兴的蓬勃希望。

如今,这片茶香氤氲的地方精心筹备,以茶为媒,以景会友,通过一系列沉浸式文旅体验,让游客赞不绝口。漫步在茶垄间,目之所及是碧波荡漾的茶海,鼻之所嗅是沁人心脾的茶香,手之所触是鲜嫩欲滴的茶芽。

湄潭茶海

“在这里能用无人机拍摄到茶海,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看不到尽头,空气清新,景色如画。”游客丁新烜发出感慨。茶区蜕变成了游人如织的景区,茶园蝶化成了风光旖旎的公园,茶山则幻化成了盛满财富的金山,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业态蓬勃发展,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湄江碧水悠悠流淌,浸润出千年茶韵风华。湄潭更巧妙地借助“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湄潭翠芽27茶海路,如缀珠成链,将沿途的景致一一串联起来。景区负责人崔元会感慨,茶旅融合不仅为茶农打开了增收致富的新图景,更让这片土地上的青山绿水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让生态优势切实转化为了发展优势。

青山凝翠,茶韵流芳。湄潭,这片镌刻着改革印记的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正以茶为笔、以 “两山”理论 为墨,在黔北大地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当全省700万亩茶园涌动“黄金芽”的芬芳,刺梨“维C之王”托起富民产业,小小辣椒铺展火红图景,这片土地正在经历从“生态美”到“百姓富”的深刻质变,贵州走出了一条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齐守、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同抓、发展和民生两个成果共要的新路。

村落花茂:万家安乐书写生活诗行

花茂村过去叫“荒茅田”。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贵州调研时,告诉花茂村的乡亲们,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产业、实施兜底保障……近年来,贵州192万群众搬出大山,740余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建成农村“组组通”公路7.87万公里……

花茂村一角。

十年光阴,转瞬即逝。如今的花茂村,乡亲们将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田埂小路拓宽成了“乡愁小道”;古法造纸传承人把古法造构的树皮变成畅销的文创产品,返乡青年更将这里的山货拿到“云端”销售……花茂村已从当初的贫困村蜕变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媒体采访团驱车驶入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夏日正午的阳光穿透枝叶,在洁净的路面上投下斑驳树影。每隔一段距离,整齐摆放的垃圾收集箱静立路旁,目光所及,不仅公路、旅游步道一尘不染,错落有致的灰砖黛瓦农家小院,也与青山春花共同绘就了一幅洁净和谐的黔北乡村新图景。

花茂村田园风光美如画。 罗星汉 摄

村民王安凤的木屋“变身”为二层砖房,水电畅通,厨卫清爽。“村里家家户户都爱打扫,环境卫生意识强了,生活习惯自然变好。” 她的话语,道出了花茂人居环境的深刻变迁。老党员袁向敏笑着走进自家厨房,拧开天然气灶,蓝色的火苗跃动着——他家是全村最早一批用上清洁能源的农户,而如今,天然气早已进入了村中寻常百姓家。

游客在花茂村农家乐里参观游玩。袁福洪 摄

土陶馆内,第四代传承人母先才腰系围裙,专注地拉坯。花茂土陶始于清光绪,兴于20世纪80年代,曾随国营陶瓷厂的式微而黯淡。2015年乡村旅游兴起,游客对当地特色菜“盬子鸡”的盛器产生了浓厚兴趣。母先才敏锐地抓住机遇,以盬子制作为核心打造了 “母氏土陶馆”,集陶艺体验、餐饮住宿于一体。2024年,他的盬子产品畅销全国。

土陶匠人母先才。

在白泥片区党群服务中心,经营超市的村民涂华琴点开手机,展示村腰鼓队活动视频,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生活好了,大家聚在一起找点乐子!” 这活跃的精神面貌,映射出乡风文明不断提升的历程。

如今,分类清晰的图书室成为村民的“精神粮仓”;门外的活动广场上,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器材一应俱全。“五老人员” 示范引领、“道德红黑榜” 评议扬善、农民丰收节等文体活动唤醒乡愁…… 富了口袋,更丰盈了心灵的花茂人,对幸福未来充满了笃定。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行走花茂,沥青马路穿村而过、餐馆民宿客如云集、特色产业欣欣向荣,每一处都弥漫着幸福的烟火气。过去十年,花茂村累计接待游客近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7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607元跃升至27454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由26万元壮大至1402万元。

花茂村乡愁小道上游人如织。 朱小松 摄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交汇点,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标定了贵州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奋斗坐标,赋予了贵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更高要求和特殊期许。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4600万贵州各族儿女深受时代鼓舞与使命召唤,干事创业的斗志倍加振奋,昔日的沟壑天堑化为通途,沉睡的绿水青山焕发新生机,大数据产业蓬勃兴起,特色产业香飘四海……每一步坚实的脚印,每一项骄人的成就,都是这振奋精神与实干豪情最生动、最辉煌的注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阳萌 廖文祥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

标签: 湄潭 高原 肇兴 肇兴侗寨 陆坤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