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命草评诗
第618首
月半弯
文/白落梅
是谁在远山直箫横笛?
我竟忘了我的居处已山水穷尽。
临行前你将我托付给月亮照料,
我采折一小段黄昏,盘膝而坐,
那半弯的月亮,照不见前世的你。
重门深掩,谁会来擦拭
门环上若青苔的锈迹?
谁又会敲叩谁的前生?
烟锁繁华,繁华已是旧日。
拣几枚故事在庭院晾晒,
点一炷香,祭奠似水的流年。
落叶浮径,山空无客,
那多情的月色偏照夜半的长亭。
霜降之前,你还未归来。
我把百转的相思,化成烟云雾海,
采一莲叶,折成小船。
你飘逸的身影
在水上?不在水上?
在雾里?不在雾里?
一半在水上?一半在雾里?
我打捞走过的岁月,
将你埋葬在万丈红尘深处。
从此,我居菩提道场,
我处禅中净地。
贝叶散香。回头是岸。
那远去的背影,
无岸可望,不再企及。
人已去,月半弯。
今天分享的是中国当代知名女作家、江南三大才女之一的白落梅的诗《月半弯》,此诗写得唯美自然,让人不自觉沉醉于文字中,融入到诗中所呈现的古色古香的氛围中。思绪也随着文字游离,这充分证明了诗歌的感染力之强,有一种读了开头就停不下来的感觉。或许这种清新淡雅的文风确实沁人心脾,读来让人心情愉悦。加之她深厚的散文功底,不自觉地渗透于诗歌中,自然就体现出真善美的基调来。
在第一节中,意象的运用巧妙,诗中的画面一幅幅展现,如放电影般,虚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让意境显得悠远,情感流露自然。先是问句开头,视觉和听觉双重表现,“远山直箫横笛”让意境变得开阔,而人仿佛都是深隐于深山老林的隐士,靠着箫笛交流。接着,将目光转向自己,“我的居处已山水穷尽”“你将我托付给月亮照料”“我采折一小段黄昏,盘膝而坐”,描写亦虚亦实,仿佛仙人一般,拟人及比喻的修辞,让画面更加充满神秘气息。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这是特殊的生命体验。最后这句“那半弯的月亮,照不见前世的你”,仿佛穿越失败,流露出淡淡的忧伤,然而,今世能照见你就足够了。
再看第二节,诗人的笔调显得非常有古典韵味,重门、青苔、敲叩、烟锁,从实处写到虚处,虚实相生。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的是前生旧日,说明眼前的景象不如从前,有种重门深锁,无人问津的幽闭之感。或许在旁人看来,居此地之人显得孤僻,而对于屋主来说,这或许正是内心所追求的安宁。诗中两次写繁华,是与当前的环境萧条相对照的,又显得有点惆怅之感。
第三节,写拣故事晾晒,点香祭流年,同样是承接上一节的内容,有种追忆的意味。这两句“落叶浮径,山空无客,那多情的月色偏照夜半的长亭”,此景的描写,渲染了深幽的意境氛围,由景可以看出居此地之人的隐逸志趣。
接着第四节,写你还未归,又写到百转相思,化成烟雾,这里突出了对感情的书写,说明红尘还有未了情,又怎能安心修行呢?“采一莲叶,折成小船”,这又是寄情于物的动作,仿佛是借莲叶和小船让情感抵达相思之人,这是情愁的一种意念。
第五节,用六个疑问句寻找你的踪迹,思维显得有些繁复起来,这说明情绪的表达在进一步加强。将人的身影定位在水里或雾里,有一种强烈的虚幻感,或许这人就是臆想出来,以解相思之苦的。而选择在如此幽僻的地方生活,情爱应该不会轻易泛起波澜。
第六节,诗人托物言志,很清晰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埋葬你于红尘,就是将你忘却,彻底放下情思;居菩提道场,处禅中净地,意味着一心一意修行,有遁入空门之意,这是在表决心,与过去,与红尘,与你一刀两断的意思。
结尾几句,从物及人象上表现了一别两宽的情境。这两句“无岸可望,不再企及。 人已去,月半弯”,仿佛是彻底断了念想,又似寄情于弯月的表现,有种口是心非的感觉。
此诗的写书与常规的诗路不同,近乎散文化的方式,糅合众多古典意象,表现情志,有种回环往复的调式。在抒情性上,体现了女性特有情感趋向。长篇幅,多分节的结构,似乎说明了人物内心情感的拉扯,口上下了决心,心却有种要收又收不回之感。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如果内心始终放不下,即使居于深山老林,依然会饱受红尘之苦,这就是人性的复杂之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改变的。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白落梅是中国当代知名女作家,原名胥智慧,以清新淡雅的文风著称,代表作包括《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等传记文学和散文集,其作品多次在央视《电视诗歌散文》栏目播出并发表于《读者》等杂志。白落梅与安意如、陆苏并称为江南三大才女。
格命草,自称诗者,读睡诗社创办人,《读睡诗选》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主编出版诗集《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目前选评经典诗歌,名人名诗600余首,《格命草诗评(一)(二)(三)(四)(五)(六)》已完成,诗评系列丛书正在持续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