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原创诗歌:日月(七十八)

发布时间:2025-06-12 13:30:40  浏览量:16

文/德君

你俩

遥遥相望

又近在咫尺

苍穹的太极

傲立时空

2025.06.12(五月十七)卯

参考浅析

短诗《日月(七十八)》虽然只有短短五行文,却蕴含着深邃的意境和哲理。

核心意象与结构:

1. 标题与对象:“日月”

直接点明主题对象:太阳和月亮。这是天空中最显著、最永恒、关系最特别的两个天体。

2. 关系描绘:“你俩 / 遥遥相望 / 又近在咫尺”

“你俩”:开篇即用第二人称“你俩”,赋予了日月人格化色彩,仿佛它们是有情感、有互动的生命体。这拉近了读者与天体的距离,使观察更具情感温度。

“遥遥相望”:描绘了日月永恒不变的客观距离和运行轨迹。它们在各自的轨道上,通常不会同时出现在同一片天空(除了短暂的日月同辉),彼此追逐却难以真正靠近。

“又近在咫尺”:这是一个充满辩证意味的矛盾修辞。虽然物理距离遥远,但在人类的感知和宇宙的尺度下:

它们共同主宰着地球的昼夜交替、时间流转,对人类而言是每日可见、不可或缺的存在,感觉上无比亲近。

在浩瀚苍穹的背景下,它们作为最明亮的天体,仿佛被框定在同一幅画面中,构成一个整体。

这种“近”更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

3. 核心象征与升华:“苍穹的太极”

“苍穹”:指广阔的天空,是日月运行的舞台。

“太极”:这是整首诗的诗眼。太极图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象征,代表宇宙的本源和运行规律。其核心是阴阳(黑白两鱼)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形成一个和谐、动态、生生不息的整体。

“苍穹的太极”: 诗人将整个天空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太极图。日月在此化身为太极图中的阴阳两极:

太阳:代表阳(光明、炽热、主动、白昼)。

月亮:代表阴(柔和、清冷、被动、黑夜)。

它们虽然一个在昼,一个在夜(或交替出现),看似分离(遥遥相望),但却共同构成了天空这个“太极”的完整图景(近在咫尺)。它们的关系完美诠释了阴阳相生相克、互为其根、循环不止的宇宙法则。

4. 永恒的姿态:“傲立时空”

“傲立”:形容一种卓然独立、超然物外、永恒不变的姿态。这里并非贬义的傲慢,而是对日月/阴阳法则超越性存在的赞叹。

“时空”:囊括了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

“傲立时空”:这是对日月(象征的阴阳法则)地位的终极定义:

超越时间:日升月落,循环往复,亘古不变,超越人类历史甚至地球生命的时间尺度。

超越空间:它们高悬于浩瀚宇宙之中,其运行规律(阴阳之道)是宇宙普遍存在的根本法则。

永恒存在:它们的存在和关系,是宇宙秩序最核心、最稳定、最不可撼动的部分。

整体解读与主题:

这首《日月(七十八)》以极简的语言,构建了一幅壮阔而深邃的宇宙图景:

1. 对立统一的宇宙观:诗人通过日月这对意象,精妙地诠释了中国哲学中“阴阳”对立统一的核心思想。日月既是分离的、对立的个体(遥遥相望),又是不可分割、相互定义、共同构成整体的存在(近在咫尺,苍穹的太极)。它们的关系就是宇宙运行的基本法则。

2. 永恒的象征:日月作为天体,其运行规律代表着宇宙中恒定不变、超越人类生命尺度的永恒力量。“傲立时空”正是对这种永恒性的崇高礼赞。

3. 动态的和谐: “太极”意象强调的不仅是结构(阴阳鱼图),更是其内部的动态流转。日月的交替(昼夜更迭)正是这种永恒动态和谐的最佳体现。

4. 以小见大:诗人选取“日月”这一对日常可见的天体,却从中洞见了宇宙的本源和终极法则(太极),体现了深邃的哲学思考。

总结:

德君的《日月(七十八)》是一首充满东方智慧的哲理短诗。它通过拟人化的日月,生动地描绘了它们既遥远又亲近的辩证关系,并最终将这种关系升华到宇宙的高度——将它们视为“苍穹的太极”中永恒对立统一、流转不息的阴阳两极,从而歌颂了宇宙间最根本、最和谐、最永恒的自然法则和哲学真理。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宏大,意境深远,韵味悠长。

标签: 原创 太极 诗歌 天体 太极图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