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被誉为“军歌之父”的郑律成,原本是朝鲜人,加入了中国国籍

发布时间:2025-06-14 13:27:27  浏览量:11

向前!向前!向前!熟悉的旋律在耳边盘旋,总是有人会自然而然哼起来呢。这歌声里有力气,也有历史。可要问出这首让人热血沸腾旋律的作曲者,估计许多人摇头,说不上来吧?郑律成,是个不太被反复提及的名字,他却被赞作“军歌之父”,而且,他原本还不是中国籍,是个朝鲜人。

1914年生在旧朝鲜南端光州城,是家里排行老小。那年月子苦,郑家兄弟姐妹多,手头拮据,吃饱饭都不轻松。可家风凛冽,一家子都在想着抗日、想着民族大义。大哥二哥前后牺牲,都是死在抗日的路上。垫在心头的,总归是那无解的压抑和愤慨。

郑律成,原名其实叫郑富恩。自打有记忆,他就不相信人生就应这样熬下去。1933年,他没怎么犹豫就跟着三哥,拖着破旧行囊,来中国南京,进了朝鲜革命军事政治干部学校。毕了业,郑律成也没闲着,南京城里东躲西藏,一头扎进了抗日秘密组织。

1937年,枪声彻底响起来。战争席卷得人喘不过气。郑律成和那些有志青年们,不嫌辛苦,抄小路走进延安。他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抗日军政大学混了个遍。说是混,其实日日写稿、撑夜听课,困得时候就地一躺。

后来好多人说郑律成命好,因为他自小喜欢音乐,偏偏改了名字——律成。到了延安甚至还见上了冼星海。冼星海不只是名头大,还真教他不少东西。郑律成口袋里没几个钢镚儿,心思却都在自己那点乐理上。

延安日子其实算不得安逸,物资紧得捏手可热。不过,在郑律成看来,延安不黑不暗,反倒透着一股朝气,算是个太阳吧!走在窑洞前,遇见本地人笑一笑,郑律成觉得自己受了感染。某个月夜,他花掉好些时间,扒拉出一支曲子,叫《歌颂延安》。

这歌还没冷就传开了。窑洞子里、集市上、田地边,三五成群的人先后哼起来,一下子,郑律成成了延安新晋名人。毛主席还托王震将军请他进窑洞坐了坐。有人说那天窑洞里气氛简单直接,毛主席欢迎他的到来,讲了几句“要有信心”的大白话。郑律成一句句听进心里,据说这几句话,他记了一辈子。

紧跟着,郑律成又写了好几首新歌,说是“创作”其实也有点随缘,常常灵感一拍脑门就写出来。有过《延水谣》《生产谣》《寄语阿郎》,也写出《十月革命进行曲》。都是些老百姓喜欢的调子。后来人再提他,都是羡慕他有才气。

郑律成一生里,最响亮的还是一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现在听来气势磅礴,当年背后的故事也不简单。1939年早春,郑律成跟诗人公木一道去了趟光未然家探病,闲聊间听说光未然和冼星海合作了大名鼎鼎的《黄河大合唱》。心头顿时炸了,想着自己也能弄个大合唱出来,为抗战鼓鼓劲。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拉上公木,两人说干就干。白天里,该干啥干啥,晚上挤点时间琢磨组曲。公木写词,郑律成谱曲。乐器没有几样,就靠嘴哼、手比划。不着急,慢工出细活,不紧不慢熬了大半年,总算成型,名字叫《八路军大合唱》。

结果这合唱一出,各地都开始唱。调子和词儿透着股坚定劲,让人挺直了背。有个征文还获了甲等奖,这事挺难的,不是谁都能做到。

大合唱最出名那一支,就是那后来反复改名的《八路军进行曲》。解放后,这曲子名上又折腾几回,最终在1988年,被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现在,任何正经场合一播,气氛瞬间就变。

抗战结束时,郑律成回了朝鲜,还当上了人民军俱乐部部长,创作了一通新歌。那首《朝鲜人民军进行曲》,跟中国军歌一样气势澎湃,后来也长盛不衰。历史的偶然性可能就体现在这——同一个人,写了两个国家的军歌。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觉得,这其实挺悬的?

等到1950年,朝鲜战争开打。郑律成又回到中国,还改了国籍。志愿军进朝鲜时,他跟着一堆文艺工作者去了前线,又写了一大堆歌,《志愿军十赞》还有《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都出自他手。那时候,他已经上线了中、朝两国的顶级音乐流量。

这些歌并不是随便写的。每一首,郑律成都花时间四处跑。他跑到东北大山里抓调子,钻进农村采民谣,还问过士兵们到底喜欢唱什么。不是客套话,郑律成这种人骨子里没多少自命清高,全心全意给最草根的听众服务。

乔羽谈到郑律成,说他做人实诚,也不爱显摆,跟他共事算是挺舒服。他既不像军队大佬,也不全是艺术家,搞音乐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会唱,能用。这评价听上去有点模糊,反正,大伙儿都觉得靠谱。

郑律成成名以后,还真没见他飘起来,也没有那种“艺术加身”的高姿态。他跟士兵混在一起,乡下民谣扛着走。生活琐事常常麻烦到头,他也不觉得丢人。每次朋友聚会,他都乐呵呵,闻到歌就来劲。

我也说不清,这样的人是天生合群,还是后天修炼出来的。1955年前后,他还被调查了一段时间。有人说他成分复杂,有人觉得他太接地气了点,但结果也就不了了之。这种风雨飘摇的感觉,倒像是给他平添了点烟火气。

郑律成这半辈子没怎么发大财,晚年也有过失落,一直没孩子,身边就丁雪松陪着。丁雪松,她自己也是传说,新中国第一个女大使。其实两口子都来自苦地方,两个人都属于那种不服输型。她比郑律成勇敢也说不定,要是没有她,许多事郑律成扛不下来。

有时候,事情就是撞上了一个节骨眼。郑律成1976年去世,只活了62岁。不长,但按照那个年代的人均寿命来看,也不是短的。朋友们后来都在念叨——他写的歌活了,比人在世的时间长多了。

**一个作曲家,把两国军歌写到这份儿上,历史世界上独一份。**

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这几年反复讲郑律成,说他写的这几首歌,把中、朝、韩的普通人都串起来了。王震将军那番话直白,郑律成是“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到底是不是“开拓者”不一定,但说他是真挚倒没错。

不过怎么讲,郑律成身边的人早散了,新诗新曲也已经不常上报纸。现在后辈有多少记得他,还真是两个说法。有的年轻人一上街就能哼起“向前!向前!向前!”,要是问是谁作的,十有八九答不上来。可他这辈子做的那些旋律,早就扎进了中国很多家庭的耳朵和心口。

**有时想,如果郑律成当年没来中国,或者没遇上冼星海,结局会不会差别很大?但世界上哪里有这么多如果,千条路走下来,还是落在了音乐里。**

有人说军歌是用来鼓舞士气的,也有人觉着只要有人愿意跟着唱,就是从心里认下了这种精神。

郑律成的一切,不全在歌里,也夹杂在历史的缝隙里,或者说是平凡人的记忆里。普通人也好,历史大家也罢,其实谁都可能成为生活里的军歌作者。

他在两个国家留下了属于时代的歌——唱出来的,既是希望,也是见证。

标签: 军歌 国籍 中国国籍 朝鲜人 郑律成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