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国旗国歌争议再起,3次变动疑云,热搜学校事件引旧痛

发布时间:2025-06-14 12:10:22  浏览量:15

五星红旗上的那抹红色,一下子就能让人联想到新中国成立的那年。五颗星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说是代表团结,说是寓意革命,也都是事实。眼下看着简单,其实当年挑选国旗要多复杂有多复杂。新政协筹备会一声令下,图案方案雪片一样飞来,三千多份堆满桌子。浙江瑞安的曾联松,他也没多大名气,就是试着画了个红底五颗星。这主意被毛泽东、周恩来注意到了,折腾来折腾去,到最后就定成了大家眼前的国旗。

选国歌这事儿,气氛没松过。20世纪30年代田汉写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原本就不是为这天预备的。它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一九三五年一放出来就炸开锅,谁也没想到这首歌后来会走到“国歌”这个位置。那年头抗日战争,谁都会觉得歌词里的那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直接喊到了心窝子里。新中国成立前夕,也没有特殊仪式,政治协商会议就直接拉出这首当临时国歌。

全国人民这边刚搞定国旗国歌的事,日子其实也没真安稳过。五六十年代,风一转,气氛变得紧张,有几个人突然提出一个听起来挺奇怪的想法——国旗要改,五颗星去掉两颗。究竟改哪两颗?有人着急地说,把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俩给删了。这两个阶层在新社会里没多少地位,早就不算主力,还留着多余。这个想法不算莫名,毕竟那会社会上把人分得明明白白,红五类、黑五类。似乎大家都认定,阶级最“干净”的才算正宗新中国人。于是,有人就想当然地以为,国旗上象征的这四大阶层,应该随时“更新换代”?

说实话,那时候气氛怪得很。有人非得把国旗上的每颗星都算得清清楚楚,生怕有什么“调和”、什么“包容”在旗面上留下文字。新中国刚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地主资产阶级基本没了踪影,小资还有民族资也被改造得模模糊糊。不少人觉得,国旗还留着他们,实在不“纯粹”!这种声音也没多少。甚至追着说,把星星减成三颗,只留“党”“工”“农”。那这国旗,不就像换了一个脸?

讲到国歌,又起波澜。有人拿《义勇军进行曲》瞧不上,说歌词一开头就危机四伏,“最危险的时候”怎么像是在鞭正面的局?他们建议换成《东方红》。《东方红》是陕北改编的民歌,1940年代在延安唱得特别欢。歌里头充满对领袖的尊敬,也正好符合当时的政治氛围。提议的人说,这歌歌词积极,唱出来气氛热烈,和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形势大好”更搭。其间,还有些说辞听着挺有意思,说什么原国歌是抗战期间的“悲壮产物”,不太“红”不太“正”。可真让它改了,又舍不得。

其实1978年时,人大为了和当时环境搭,试着给《义勇军进行曲》换了新歌词,主旨调整成歌颂社会主义,譬如“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大白话一上来气势就没了。结果老百姓一唱全说别扭,和原来的情绪不搭。过不了几年,1982年招架不住了,人大正式恢复了原歌词,再加注定死了“国歌”这事儿,不再折腾。

社会进步靠什么?这种大象征物岂是说动就动。当时一部分老同志干脆站出来,明确回绝。他们坚持,国旗和国歌是新中国建国时全国人民的共识,是所有人鲜血汗水酿出来的事。改动国旗、国歌,不单是个象征问题,背后甚至可能动摇根本。

仔细说起来,摘掉两颗星还有什么理由?说是阶级分析,其实连阶级团结都没搞明白。新中国的初心,本就要团结一切,拿阶级斗争的理论去推翻团结,反倒成了自家打自家脸。到头来,换国旗国歌是不是容易的活?不仅国旗全要重印,国歌推广麻烦重重,谁花得起这成本?有人觉得黑五类多余,其实社会多元,也不是非黑即白。别忘了,很多人并不是坚定“工人”或“农民”,而是在边界试探、徘徊,有些身份两个都沾不齐。

有时候真让人疑惑,那十年动荡,什么都在翻天覆地,连这些象征都难逃一劫?其实,稳住国家“认同”的根基,更难。在互联网上爬取了不少相关信息,发现这纠结也不是独有中国的。美国曾经也有人提议过修改星条旗、国歌,但从未真正付诸实施。大象征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理归属。一旦撕裂,影响谁也没法预料。国内外权威数据库都记载,这类议题总能引起全民大讨论,但真动的人却始终没能超过极小比例。

说个案例,福建2018年有学校因为唱歌选曲问题引发争议,有人建议更换仪式用曲。结果,家长反应激烈,最终学校不得不公开道歉。国歌国旗这种象征性极强的东西,确实牵涉众多情感诉求,随意更改,哪怕只是一点点,都会激起波澜。

说回正题。现实里,任何标志象征的保留,其实比新创更难。连毛主席也强调过,国旗国歌这些是治国的大事,乱动就是乱国。当初有人觉得“形势一片大好”,非得换歌换旗,反倒显得自信不够。诚然,新中国不断变化各种分歧声音缘由错综复杂,有的甚至彼此矛盾。比如,有人认为增减国旗星星是政治清洗,其实冷静下来看更像群体不安。当年坚持旗帜不变,是权力层面的现实考虑,还是对历史责任的敬畏,两者都有,只是在不同人身上,侧重点大相径庭。

至于那几位坚持国旗国歌不能乱改的老同志,他们本身也不总是一致。有的人侧重历史叙述,有的人考虑社会稳定,理由各自不同,却结果一致。这不,“阶级调和”和“革命斗争”并不是绝对对立,只是各时代诉求远比看上去复杂。

说白了,试图动一动这国旗或国歌,哪怕一时大风大浪,要是没有真正压倒一切的共识,最后大多也只剩一阵空响。现在这两样摆在眼前,不管还有多少历史小插曲,说到底就是这样一直留了下来。

标签: 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 国旗 疑云 国旗国歌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