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杨坤改编《游击队之歌》又惹编剧于雷痛批,他是不是很背时?

发布时间:2025-06-15 13:59:10  浏览量:14

“无所谓”的歌手杨坤,真的是太“无所谓”了!近日,其在演唱会上,改编了经典红歌《游击队之歌》,因被编剧于雷发文痛批篡改革命歌曲再次上了热搜!

从刀郎的再度出山陷入舆论漩涡,再到新作《泥巴》,杨坤可谓是非不断。

这次于雷为何要痛批他呢?

编剧于雷这次之所以没有“无所谓”,是因为杨坤对《游击队之歌》不是“改编”,而是“篡改”。于雷的核心愤怒,在于认为杨坤的改编严重偏离甚至亵渎了这首革命经典歌曲的原始精神和历史价值

《游击队之歌》不是普通的流行歌,它诞生于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承载着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苦难、抗争和牺牲精神。它是 “历史文物”级别的文化符号

然而,如果把它换成夜店风、Rap风、过度性感化的演绎,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一辈人(包括于雷这样的知识分子代表),以及接受过严肃历史教育、对先烈有崇敬之情的人来说,感觉就像是把庄重的烈士纪念碑喷上了花花绿绿的涂鸦,或者用摇滚乐的方式去唱国歌,是一种极大的不敬甚至侮辱。他们会觉得:“你们这是忘记历史、亵渎先辈了?”

杨坤们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动机复杂,不是单一的“江郎才尽”或“自认水平高”。

“老酒装新瓶”的流量密码——

经典作品自带巨大的认知度和群众基础(无论正反面)。改编它们,特别是进行大胆的、“离经叛道”的改编,天生就具备话题性和争议性。这在互联网时代是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诱惑。“吵起来就火了”是个残酷的现实逻辑。

求新求异的舞台效果需求(尤其在综艺节目里)——

音乐竞技类、晚会类节目,需要歌手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眼球。对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进行颠覆性改编,制造出巨大的反差感(如:革命歌曲 + 爵士/电音/流行风),容易带来“刺激”、“新鲜”甚至“震撼”的现场效果,从而博取投票、收视率和讨论度

创作的“捷径”心态(可能确实掺杂了能力不足)——

原创一首新歌,从构思、作词、作曲、编曲到推广,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而且未必能成功。而改编经典,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点高、素材成熟、省时省力。如果能靠颠覆性的改编火起来,看起来是一条“捷径”。

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出某些创作者原创动力不足,或者在原创领域没有找到成功路径,转而寻求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方式。

可以说这里有“创作上的惰性”或者“创新的焦虑”。但直接归咎为“江郎才尽”可能有点绝对(杨坤本人是有代表作的),更准确是原创的勇气、决心或市场认可的持续性不足,导致选择了这条风险相对低(指商业风险,非舆论风险)、见效可能更快的路

对经典价值认知的偏差与“解构”冲动——

部分年轻创作者或表演者(以及节目策划方),对革命历史可能缺乏感同身受的深刻理解,他们更多是把这些歌曲视为普通的“老歌”、“素材库”,认为“艺术就该百无禁忌”或者“颠覆传统就是创新”。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或者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些歌曲承载的沉重历史分量和集体情感记忆,低估了“篡改”带来的情感冲击力和社会反弹

商业利益驱动——

平台、节目组、歌手团队是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争议带来热度,热度转化为流量,流量直接变现为广告、赞助、门票收入和艺人商业价值的提升。只要能火,骂名也是一种“红”。有时候批评声越大,数据反而越好。这是畸形但现实的市场逻辑。

对于这种现象,要一分为二来看。

一刀切说“不可取”太绝对——

经典作品并非完全不能改编。一些适度、庄重、保有原曲精神和情感的改编(比如交响乐团重新编配、不同声线歌手演绎等)也能焕发新的艺术魅力,被大众接受。

例如刀郎就改编过许多经典老歌,深受大众好评。

“颠覆性”改编需要极度慎重,尤其是在面对特定题材时——

《游击队之歌》这类具有强烈时代印记、特定历史背景、高度象征意义和集体情感记忆的作品,进行彻底的、“面目全非”的改编风险极大。这种改编常常不是创新,而是解构、消解甚至消费历史

“尊重”是底线——

改编者的动机和态度至关重要。是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对先辈的尊重去尝试理解并谨慎演绎?还是仅仅为了博眼球、找噱头,把经典当作可以随意揉捏、蹭热度的工具?

后者的行为,无论改编得在技术上是否“成功”,在道义上都是不可取甚至令人反感的。于雷的怒斥“你们还是人吗?”的核心指向就是这种缺乏敬畏、为流量不择手段的态度

老歌不能乱改

这事儿吵翻天,根本在于“庄重历史”和“流量娱乐”的强烈冲突。

老歌是历史象征,不能乱改,尤其不能改得像蹦迪神曲或求爱小调,让人觉得不把先辈的牺牲当回事。

歌手/节目搞这种颠覆改法,图啥?

——图省事。改编现成经典比原创容易火

——图刺激。反差大才有看点

——图热度。骂也是流量,这里面有“懒”,有“焦虑”,但更多的是精明又冷冰冰的商业算计——怎么快速抓住眼球怎么来

对于是不是“江郎才尽”了呢?

不一定,可能是被市场逼的,也可能是原创路上撞墙了就走捷径。但不管怎样,不去深耕原创,总想靠魔改老歌爆红,本身就显得创作心气儿低了点

这种行为该不该骂?

对于《游击队之歌》这种级别的歌,瞎改就该挨骂!

核心问题不在于改不改,而在于怎么改、为什么改。完全不把历史的份量和人民的感情当回事,只图炒作赚钱,那就是不地道!这叫消费历史情怀,吃相难看。真正的创新应该面向未来,而不是肆意涂抹历史的底色。

所以,于雷的愤怒,代表了一种对历史敬畏感的丧失对文化消费主义泛滥的担忧。改编经典不是原罪,但失去了尊重和分寸,为了流量而“篡改”甚至亵渎那些承载民族记忆的特殊符号,无论艺术技巧如何,在道义上都是值得批判的。

这不是艺术创新,而是对历史和情感的伤害。

标签: 刀郎 杨坤 编剧 游击队 于雷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