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拼搏多年后,郑勤伟选择回归田园,投向泥土的怀抱。这几年,他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在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打造出了一座集有机种植、生态养殖、休闲娱乐、研学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家庭农场,完成了从商人到“新农人”的身份蜕变。
匠心酿制:从果农到酿酒师
见到郑勤伟时,他正在和油树里家庭农场的几位员工一起酿造枇杷酒。将刚刚剥皮、去核的枇杷放入容器,盖上盖子后转动把手进行压榨,新鲜的枇杷汁便流了出来。“这些汁液收集起来后还需要静置一段时间,等待杂质沉淀,然后再开始发酵。”郑勤伟告诉记者,他们的枇杷酒选用自家种植的“白玉”枇杷,经过清洗、去核、榨汁、低温发酵等多道工序,历时半年以上才能酿成,“发酵温度要控制在18-22℃,太高会破坏果香,太低则发酵不充分。”
为了提升枇杷酒的品质,郑勤伟的团队还请教了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优化酵母菌种和发酵流程。“我们的枇杷酒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和人工香料,完全依靠水果本身的糖分发酵。”郑勤伟说,跟传统白酒不同,枇杷酒属于低度发酵果酒,既保留了枇杷的天然风味,又因发酵工艺增添了醇厚的口感。 这几年,油树里农场的枇杷酒逐渐在“朋友圈”里打开了知名度,今年还没酿酒,已经有客户、朋友打听并下“订单”了。 一颗枇杷,从枝头到酒杯,不仅是风味的转化,更是“新农人”对土地的深情与创新。
跨界融合:到放松身心的“世外桃源”
在采访期间,郑勤伟接到了好几个工作方面的电话,既有日本客户与他确认订单细节,也有下属询问接下来的合作事宜。这位同时经营着外贸公司的“新农人”,早已练就了在商务谈判与农事管理间自如切换的本事。
时间回溯到2010年。那时,郑勤伟刚开始创业,从事纺织服装外贸生意。“创业初期,我每天要接听上百个电话,采购商的、供应商的、客户的、员工的,每天有忙不完的事、干不完的活。”郑勤伟说,那段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让他时常感到身心俱疲,而油树里家庭农场,则成了他放松身心的“世外桃源”。“其实,这里一开始不叫油树里农场,而是叫‘四季桃园’。”郑勤伟告诉记者,说起这个桃园的来历,还有一个小故事。2007年夏天,郑勤伟陪怀孕的妻子到上海金山买紫薯时,偶然尝到了当地农户种植的水蜜桃。“那种甜度让我震惊,我头一次吃到那么甜、那么好吃的桃子。”这次偶遇让他萌生了种植高品质水果的想法。2008年,他在七都镇租下22亩地,建成了“四季桃园”,专门种植从金山引进的桃树,还特地前往日本考察学习种植技术。
“一开始,我也没打算把桃园做大,只是当作节假日、闲暇时放松的场所。”郑勤伟说,随着外贸业务步入正轨,2016年起,他开始扩大“四季桃园”的规模,种植了枇杷、柑橘、翠冠梨等果品品种。2022年,在丰田村的邀请下,他又租下了100多亩地,将“四季桃园”升级为集种植、垂钓、休闲于一体的综合体验场所——油树里家庭农场。
未来蓝图:谱写属于自己的“田园牧歌”
如今,油树里家庭农场拥有100亩种植果蔬和开展研学活动的大棚,以及130多亩的水域及休闲区域。这座占地230多亩的农场,不仅是郑勤伟事业的延伸,更承载着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我想保留儿时农村的样子。”郑勤伟说,农场里不仅种植当季蔬果,还养着鸡鸭鹅等家禽,甚至能在夏天看到萤火虫。今年,他计划在大棚内打造自然生态展示区,让现在的孩子们可以了解七都特色农作物的生长全过程。“土里刨食,云上卖货”,这是采访中郑勤伟提出的一个观点。他说,像他这样的“跨界者”,左手握着锄头,右手拿着手机,既能深耕土地,也能“玩转”流量。
在郑勤伟的坚持下,油树里家庭农场坚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理念,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引入优秀的农作物种子,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新品培育工作。无论是果蔬种植,还是家畜、家禽和水产养殖,农场都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几乎不使用化肥农药。不久前,农场选送的本地“白玉”枇杷在2025年苏州枇杷品鉴及培训观摩活动上获得银奖,印证了其对农产品品质的追求。
每周至少有三天,这位“跨界农人”会暂别商务套装,换上工装靴深入田间。“看着自己精心培育的新品种开花结果,这种成就感是财务报表给不了的。”他说。 如今,油树里家庭农场已成为吴江及周边地区居民休闲放松的热门去处,其中,拥有矮脚马、梅花鹿、柯尔鸭、小香猪的萌宠互动区更是获得许多孩子的青睐。未来,郑勤伟计划增设民宿、夏令营等项目,让更多人体验纯正的田园生活。“这不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承。”他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