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为什么大家都不去KTV和SPA了?

发布时间:2025-06-16 12:11:27  浏览量:12

前几天,一个话题冲上热搜第一,挺好玩的:

为什么大家不去KTV和Spa了?

话题来源于一张图:

说实话,我确实有七八年没有去过了。我也清楚,从KTV、SPA、酒吧到夜店,这些曾经象征着“放松、消费、社交”的场所,如今不是关门歇业,就是门可罗雀。根据最新的数据,仅KTV一项,三年内全国倒闭超过六万家,SPA行业也同样风雨飘摇。仿佛一夜之间,这些娱乐场所从热闹非凡的中心地带沦为了时代的角落。

要理解KTV和SPA的衰落,第一要讲的就是消费能力的变化。

我们十八线小县城,七八个人去一次KTV,大概得花上千元。而同样的钱,搓一顿火锅,喝点啤酒,还能当一次“义父”大摆江湖,何乐而不为?在收入没有上涨甚至缩水的大环境下,年轻人的钱包变瘪了,但对性价比的追求却前所未有地强烈。

有人说,KTV和SPA没有主动降价。没错,物价在涨,房租在涨,人工也在涨,它们的成本降不下来。结果是:在“降级”的生活面前,这些高单价的非刚需消费,就只能被抛弃。

从宏观来看,这种现象也印证了经济下行周期的特征:越是“非必须”,越先退出舞台。KTV和SPA不过是最先“退潮”的那一批罢了。

消费能力只是表象,真正的本质变化是:人的娱乐需求变了,社交方式也变了。

80后曾是KTV的主力军,那是一个讲究群体热闹的年代,朋友聚会、同学重逢、公司团建,没有K歌都不完整。然而,时代变了,80后开始拖家带口,90后忙于“搞钱”,00后压根没把KTV当回事。

现在的年轻人聚会玩什么?狼人杀、剧本杀、桌游,甚至不聚了,干脆各自回家刷短视频、追微短剧,一天也能“快乐”地过去。短视频杀死了电影院,也顺带杀死了KTV的“社交”功能。

KTV不是不能唱,而是没必要再一起唱。朋友圈都不发了,还唱什么K?

SPA也一样,过去它是白领解压的象征,是“我需要宠爱自己”的仪式感。但今天,“宠爱自己”的方式变成了跑步、健身、徒步City Walk,既健康又省钱,一个人完成也毫无心理负担。

你看,变化的不是需求本身,而是需求的表达方式和媒介。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不是不娱乐,而是开始“自律地娱乐”。

数据显示,夜间娱乐全面下滑,而白天活动则逆势上扬。健身+7%,跳舞+25%,跑步+29%,骑行+140%,甚至连逛公园都上涨了226%。KTV、酒吧等深夜场景的大滑坡,恰恰对应着“清醒生活”的大趋势。

这是一次从“集体狂欢”到“个体修行”的悄然转变。

我们这代人被高强度、高压、低回报的职场生活压得透不过气,一边想逃离内卷,一边又无法真正躺平。于是,在无法彻底释放的现实中,我们选择了低成本的排解方式。跑步能出汗、健身能分泌多巴胺,练瑜伽能静心、晒太阳也能自我疗愈。这些都比唱两首情绪无处安放的K歌来得更实际。

娱乐不再是“消费主义”的标签,而成为“精神自救”的出口。

讽刺的是,在年轻人集体告别KTV之后,那些仍在苟延残喘的KTV,却被一批银发族所支撑。

一些城市中老年KTV会员日活动反而异常火爆,他们更愿意聚在一起唱老歌、跳广场舞。在这个意义上,KTV完成了身份的置换,从“潮流娱乐地”变成了“养老聚会所”。而SPA的转型路径,则更多向理疗、养生、美容等中老年需求倾斜。

不得不承认,时代变了,需求变了,连娱乐行业都在完成“代际转向”。

现在来看这个社会,真如网友所言:满大街都是死气沉沉的年轻人,生无可恋的中年人,以及朝气蓬勃的老年人。

作者:圈儿 来源:锵锵如故

灰产圈:培养你的发散性思维 解密互联网骗局、实战揭秘互联网灰产案例、网赚偏门项目解析、分享网络营销引流方案。深挖内幕、曝光各类套路

标签: ktv k歌 跑步 spa 网赚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