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至中年,容易怀旧。人在军旅,容易感怀。感怀最深的是什么?当然是军旅之初的岁月,那些终生难以忘怀的当兵的日子。
我当兵的岁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改革风云激荡,国家多事之秋,军队经受考验。
我当兵是在豫西山脚下的一个军营,后来下老兵连,来到中原的一座小城。在军营这个火热的熔炉里成长,有欢笑有泪水有感叹,印象最深的有四件事。
第一件事发生在山脚下的新兵营。刚入伍半个月,枯燥的队伍训练与严寒的天气,让人心烦意乱。这天早上出操,我的正步动作不合格,班长发火了,让我围绕营区踢三圈正步。三圈下来五公里,前面两公里还忍着,下面三公里是眼里带着泪踢完的。
我记得那天早晨,一个人踢正步成了新兵营的风景,却成了我初入军营挥之不去的“痛”。晚上开过班务会,班长把我叫到营区的后山上谈心,告诉我:“跌一脚不要紧,但要踢好人生的正步,不容易啊!”出自瘦小的班长之口的这句话,一下子让我记住了三十年。
第二件事发生在拉练途中。1988年的夏天,我们连到一个叫东工人镇的地方拉练,这天晚上大雨如注,按照方案长途夜行军,到一个叫旧县镇的地方集结。晚上八点出发,下山后己经浑身湿透了,还有五十公里的路程,更难的还在后面。
我们上了一条叫不上名的国道后,己经是深夜了,雨还在下。只记得路上到处是水,漫过了脚面。走着走着,太困乏了,竟然睡着了,一脚踩进了路边的泥坑,幸亏班长一把拉住了,瞪着眼对我说:“小子,怎么了,敌人这个时候会打盹吗?”一语惊醒梦中人。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军人应该时刻警惕着,才是真正的军人!
第三件事发生在一个叫朝阳沟的地方。那是1988年的深冬,我们长途拉练到了豫西山区,在这里打一场连进攻战斗。当时,我是高射机枪班的一枪手,专门扛那个五十多公斤重的大枪身。开始有点出汗,就把棉衣脱去了,只穿了秋衣秋裤。
到了下半夜,寒气逼来,高地上有风,后又下起了雪。先是原地打转,凌晨三点冻醒,只得在山间跺脚取暖,通身冰冷,手脚都冻麻了,那是我一生中度过的最冷的一个夜晚,真正明白了当兵吃苦的缘故和滋味。从这以后,再遇到各种考验,我都会想起那天晚上,还有什么苦和累扛不过去呢?!
第四件事发生在我当连队文书期间。当过兵的人都知道,文书还兼着军械员的活。我所在的三连机连是个先进连队,叫得最响的一句话是: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争个第二,第三回来,就觉得脸上无光。1990年,集团军组织军械员大比武,我被选上了。连长告诉我,咱们连不出狗熊。
真是把命搭上了,平时就是一个字:练,练,练!一路过关斩将,营比赛第一,团第一,师第一,集团军第一,四连冠,年底三等功,被军区评为“优秀军械员”标兵。连长说,小子,还行,沒给我丟脸。
这四件事,只是我士兵生涯中的普通一瞬,却让我无法忘记,记忆至今。我那个时候,服役期是三年,表现好还可以超期服役两年。我是带着军校梦当兵的,前两年不让新兵考,第三年报了名却去北京参加戒严任务,那年报名的全都保送上军校错过了,连队看我表现让我留队。第四年参加军械员大比武错过了。到了第五年,连长说一定让你考,否则你在部队就难以再有前途了。老天开眼,这一年的夏天,我接到了军校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知道士兵生活就要结束了。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感受自然也不同。兵之初所给予我的,有成功时的欢笑,有进步时的感激,更多的是由泪水、汗水与种种考验带来的磨砺,让我不断地成长。
如果说句真切的话,那就是除了组织的关怀、领导的培养、战友的帮助之外,是父母的嘱托“到部队上,好好干,别给乡亲们丢脸”,在支撑着我、激励着我、鞭策着我一路前行。
难忘士兵生活:军旅如歌,青春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