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他36岁高唱国际歌赴死!蒋介石3道急令,鲁迅含泪写下16字挽联

发布时间:2025-04-17 18:37:46  浏览量:15

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罗汉岭下,一位身着黑衣白裤的书生盘膝而坐,微笑说出“此地甚好”,随后高唱自己逐字翻译的《国际歌》饮弹就义。这位年仅36岁的烈士,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先生。他的牺牲不仅是一曲革命者的悲歌,更是一面照见知识分子灵魂的明镜。在生与死之间,他将文人的诗意与斗士的决绝完美交融,用生命最后的十天,书写下震撼历史的革命壮志与崇高情怀!

瞿秋白先生 图源|网络

1935年2月,中央苏区陷落前夕,身患严重肺病的瞿秋白先生奉命向闽西转移。他化名“林祺祥”,假扮军医随队撤离,却在长汀水口镇遭遇国民党保安团突袭被捕。狱中,他自称行医为生,文弱气质令敌人一度有些犹疑不定。直到叛徒郑大鹏指认,这位“林医生”的真实身份才被揭开——他就是被国民党悬赏通缉了11年的重要人物瞿秋白。

得知消息的蒋介石连发3道急电,向36师师长宋希濂下达严令:“就地枪决,照相呈验”。宋希濂是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当年曾听过秋白先生讲课,这位昔日的学生试图劝降自己的老师,却被秋白先生以共产主义理想驳斥得哑口无言,留下生平最大的无奈与遗憾。

瞿秋白在狱中美术作品 图源|网络

生命的最后十日里,秋白先生在冰冷铁窗下完成了两件震撼后世的事情,至今仍被人铭记。第一件事,他亲笔写下了万字长文《多余的话》,在国民党勒令的“自白书”上,他坦言“历史的误会”让自己这个“脆弱的文人”成为领袖,更深情表白对妻女的眷恋:“我如何不留恋?但我不愿撕破自己的历史”,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这份自我解剖一度在后世引发争议,却也让后人看到了革命者真实的人性温度。第二件事,狱中官兵争相索要其书法篆刻,他欣然应允,刻下“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等诗句,将文人千年的风骨尽数凝于笔端,赠予我们无尽的景仰与怀念。

秋白先生与夫人 图源|网络

6月18日清晨,瞿秋白换上整洁的黑衫白裤,在中山公园凉亭前留下著名遗照:双手背后,昂首直立,嘴角含笑。当国民党军官备好送行酒宴时,他坦然举杯道:“为你们提前给我送行,干杯!”

赴刑场途中,他用俄语高唱《国际歌》,这首1923年由他首译成中文的音乐旋律,此刻成为穿透死亡的战歌。沿途百姓驻足落泪,士兵刺刀低垂——连敌人都被他的从容不迫、镇定自若所震慑。在罗汉岭下的草坪上,他盘膝而坐,笑对枪口:“此地甚好!”两声枪响后,中国少了一个文人,历史多了一座丰碑!

秋白先生就义照片 图源|网络

秋白先生就义后,鲁迅先生愤而写下挽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表达对其革命品格与精神的高度认同。今日当我们再次捧读秋白先生所作《多余的话》,仍能从字里行间中探知其深意:一方面,大方承认“文人”与“革命者”的身份撕裂,恰是对理想主义的另一种忠诚,这是属于知识分子的坦诚。另一方面,秋白先生早于大多数人意识到,革命不仅是暴力推翻旧世界,更是建设新文化的精神长征,这是一种超越时代的觉醒

瞿秋白与鲁迅 图源|网络

90年过去了,长汀烈士纪念碑前的《国际歌》仍在回响。秋白先生用36年短暂的生命证明: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在认清局限后依然选择坚守。当我们在短视频里刷到“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到种花家”弹幕的时候,或许更该听一听、看一看,这个书生用生命谱写的答案——信仰,从不是响亮的口号,而是濒死时依然挺直的脊梁!

参考资料:《中国的红星》《觅渡》以及央视纪录片《百年瞬间》。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感谢阅读,欢迎点赞、收藏、评论、转发、分享、关注!

标签: 国际歌 鲁迅 瞿秋白 挽联 蒋介石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