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82岁陈彼得:用《一剪梅》捧红费玉清,晚年街头歌唱,央视点赞

发布时间:2025-06-17 13:27:38  浏览量:21

一把吉他,半生漂泊,这位白发音乐侠客的旋律里,藏着一代中国人的集体乡愁。

6月14日,成都的天空有些阴郁。

82岁的陈彼得在琴弦的余音中安详辞世,留下那些刻进几代人血脉的旋律。

此刻最伤心的,或许是远在台北的费玉清。

整整42年前,正是陈彼得写下的《一剪梅》,让“小哥”的清亮嗓音从此响彻海峡两岸。

当《一剪梅》的钢琴前奏响起,费玉清总会微微仰头,闭目凝神

那不仅仅是一首歌,而是他与陈彼得跨越四十载的相知相惜。

而今天,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世间再无人能懂他歌声里那份沉甸甸的知遇之恩。

1983年春天的台北录音棚,陈彼得抱着一把旧吉他轻轻弹拨。

窗外是亚热带常绿的树木,他脑海中却浮现出四川老家的雪景。

1949年随家人离川赴台,三十四年未归故土,风雪早成了乡愁的图腾。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当这八个字从笔尖流淌而出时,娃娃(陈玉贞)的词句瞬间击中了他

他将广东音乐的婉转与西方弦乐的恢弘熔于一炉,用五声音阶铺展出一片苍茫天地。

曲子写好了,该交给谁唱?

陈彼得的眼光落在一位清瘦的年轻人身上——费玉清

当时的小哥在歌坛初露头角,陈彼得却从他“清泉般透亮”的嗓音里,听出了寒梅傲雪的孤高。

“小哥把这首歌唱成了自己的血液。”

多年后陈彼得这样感慨。而费玉清每次登台唱起《一剪梅》,总会说:“这是彼得老师给我的礼物。”

《一剪梅》的传奇始于1984年。

台湾中视电视剧将它选作主题曲,随着剧集轰动两岸,这首歌成为首支进入大陆的台湾金曲

时任台湾文化官员宋楚瑜特意致函嘉奖,而大陆观众则通过“偷听敌台”的磁带,让歌声传遍大江南北。

2015年,雪花再度飘起。电影《夏洛特烦恼》里,区长公子袁华每次出场必配《一剪梅》,悲喜交织的反差让年轻人重新爱上这首经典

KTV点唱率飙升,经典完成了向“文化梗”的华丽转身。

最意外的绽放发生在2020年。

快手网红“蛋哥”在雪地里清唱的视频被搬运到YouTube,魔性的“xue hua piao piao”引爆全球狂欢:

TikTok相关视频播放超300万次,各种Remix版本席卷欧美Spotify上登顶挪威、新西兰榜单美国俚语词典收录拼音梗,外国网友用它表达各种情绪

“音乐无国界,古诗词的意境以新方式走向世界,是中华文化的胜利。”

当时陈彼得这样回应。从台北录音室到全球互联网,寒梅的幽香穿越了整整四十年时光。

《一剪梅》只是陈彼得音乐版图的一角。

在台湾乐坛黄金年代,他被称作“救火队员”。

谁不红就找他写歌,唱完必红。

刘文正凭《迟到》跻身天王,凤飞飞、欧阳菲菲等巨星都唱过他的作品。

陈彼得创作的歌曲数量惊人,达到近千首,但他心中最重的不是名利。

上世纪80年代,他因创作爱国歌曲《吾爱吾国》遭台湾当局封禁。

他在歌词中写道:“如果有轮回,我情愿投生,再回到中国,因为我还没有见识过她的地大物博”。

1988年,两岸恢复通航后,陈彼得第一时间飞回成都

在双流机场见到失散40年的弟弟时,两人没有抱头痛哭。

随后,他只是相视一笑:“我问‘你姓陈吗?’

他答‘我有个哥哥姓陈’”。

在成都的探亲演唱会上,他扔掉外套对万人观众呐喊:“今夜没有台湾海峡!你们唱多久,我唱多久!

2018年的《中国好声音》舞台,74岁的陈彼得背着吉他登场。

他自弹自唱英文歌《Remember Me》,四位导师无一人转身

当灯光亮起,庾澄庆惊得起身致意:“我们是晚辈,不配当您的导师!”

周杰伦直接冲下评委席拥抱这位乐坛传奇。

陈彼得却笑得云淡风轻:“我来是为了感受孩子们追梦的不易。”

提前十多天他就住进选手宿舍,与年轻人同吃同住。

当李健与他即兴合唱《一条路》时,两代音乐人的歌声在舞台上交汇成河。

在北京胡同的“喜鹊棚”录音室里,他免费为北漂音乐人提供场地。

窦唯、崔健、汪峰都曾在这里录歌

“年轻人吃饱了才有力气摇滚。”

他常系着围裙,把热腾腾的饭菜端给饥肠辘辘的摇滚青年。

陈彼得生日时,崔健还特意来为他弹琴祝寿。

为祖国唱赞歌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

2019年春节,陈彼得站在成都宽窄巷子里,抱着吉他领唱《我和我的祖国》。

万人合唱声中,他仰头望天,泪流满面。

央视镜头记录下这个瞬间,“宽窄巷子快闪”随即登上热搜前三。

晚年的陈彼得迷上了古诗词谱曲。

在《经典咏流传》舞台上,他抱着电吉他摇滚演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当他唱到“众里寻他千百度”时突然挥手指天:“辛弃疾老师,您梦想的盛世中国,我们实现了!

全场沸腾中,75岁的他又朗诵起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庾澄庆、康震等评委泪如雨下。

2019年成都宽窄巷子的冬日,陈彼得的花白胡须在寒风中颤动。

吉他扫弦声起,上万人同唱“我和我的祖国”的声浪,将他单薄的身影温柔包裹。

那一刻,这位漂泊了七十年的游子终于靠岸

06结束语

如今,费玉清书房的留声机或许仍转着黑胶唱片,磁针划过《一剪梅》的纹路。

当“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旋律再度流淌,他定会想起那个爱穿牛仔衣、笑称“煮菜如写歌”的老友。

那个在成都小吃店掌勺的“台湾音乐教父”,那个在胡同录音棚给摇滚青年煮面的陈师傅,那个告诉辛弃疾“盛世已至”的音乐侠客。

陈彼得的墓志铭或许该如他所愿:“这里躺着的是一个喜欢音乐的人,一个热爱故乡的人,一个热爱世界的人。”

而每当寒梅绽放时节,总有人会在风雪中听见穿越时空的和弦。

标签: 央视 费玉清 街头 一剪梅 宽窄巷子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