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郑勐惠赠的长篇小说《青歌》,目睹绿色的封面、绿色的书名和绿色的书签,就让我这爱书之人爱不释手。虽然天气炎热,但绿色却使人感到清爽。几乎一口气看完《青歌》,意犹未尽,掩卷思考,深感这是一部当代青春之歌,一部当代命运之曲,一部当代创业之史。
首先,《青歌》是一部当代青春之歌。书中所写的时代也是我所经历的,所写的仪表学校和仪表厂也是我比较熟悉的。因此看起来非常亲切。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那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年代,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年代,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年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是一个充满情怀和理想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自由翱翔、文艺百花争艳的年代。人们的心理是年轻健康的,感情是真诚朴实的,灵魂是浪漫单纯的,笑容是灿烂的,爱情是美好的。
作者所描写人物主要是一群中专生,虽然没有机会考上大学,但他们边工作边学习,或如作者在后记所言:那时候年轻人想的是如何学好科学知识。考上大学的人想的是如何不浪费大学时光,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宿舍,几乎是他们全部的活动范围,他们对知识的渴求用“如饥似渴”形容毫不为过。没有机会进大学校门的,则是想着如何提升自己,于是年轻人对上电大、夜大和参加自考等趋之若鹜,“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了他们的座右铭。书中的张仁俊、罗亚丽等中专生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犹如未熟就被收割的庄稼,年轻轻就进入工作岗位,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虽然他们的地位不高,待遇不高,甚或后来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他们不仅不内卷,不计较,不躺平,而是更加努力的工作,更加努力的学习,更加努力的提升,终于成为单位甚或行业的骨干甚至进入领导层,在奋斗中使青春无悔。
包括笔者在内的人们现在普遍怀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是那个年代是个朝气蓬勃的年代,是个积极向上的年代,是个青春焕发的年代。或如书中所写:在整个社会中,人们崇尚知识和文化,技术革新、科研攻关、发明创造是让人尊敬和佩服的事,职工是工厂真正的主人。“努力拼搏,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空口号,而是大多数年轻人的心声和落在具体事情上的行动。
其次,《青歌》是一部当代命运之曲。那时候有一批初中毕业的学生,为了摆脱穷困,早就业、早赚钱,上了中专学校,通过三年或者四年学习,在二十岁左右,就走上了工作岗位,在工业、农林、水利、交通、卫生、文化、教育等行业,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变革,这批人中的大部分都通过上夜大、电大或参加自考等方法提升了学历,有的甚至读完硕士、博士。在工作单位,不少人顺应时代的变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了单位里的精英。也有部分人因第一学历问题,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人生关键时刻,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还有一部分人因单位的“关、停、并、转”而失去工作,提前离岗,开始了自谋职业的生活。现在回首看看,他们中很多也是当时学校里的“学霸”,是很多同学仰望的存在。毕业后他们满怀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奋斗在各条战线上。不论他们的结局如何,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了青春和热血,缓解了当时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社会不该忘记他们,历史不该忘记他们。
张仁俊通过上夜校和工作上的努力进入工厂中层,但随着改革开放,企业转型,最后也不得离开工厂,走上给人打工、自由职业和艰苦创业的道路。李洁羽和第一个丈夫离婚后,独自带着孩子艰难的生活,后来再婚后,一度过上富裕的生活,不料炒房的丈夫遭遇房价大跌,赔的一干二净,醉酒后身亡,她不得不替丈夫还债。
书中的其他人物也多灾多难,可以说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李云鹏在工伤中失去右手,儿女正在上学关键时刻,妻子不幸遭遇车祸身亡,使家庭生活雪上加霜;王天涛早年追求的恋人因父母极力反对跳楼身亡,后来历经坎坷创办模具公司,再后来利令智昏投资房产炒房子,结果房价大跌,无法面对家人,酗酒后醉倒街头冻死。其坎坷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中专生虽然工作生活坎坷不平,屡遭不公,但他们就像鲁迅先生说的“真正的勇士,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仍能坚强地面对生活,不屈不饶,屡败屡战,挑战命运,战胜自己,成为强者。令人感动,令人敬佩!
再次,《青歌》是一部当代创业之史。《青歌》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几个工科专业的中专毕业生的事业、生活、爱情,对于不公待遇和多舛的命运,他们没有抱怨,没有叫屈,有的只是不断地奋斗、不断地拼搏。王天涛在初恋失意和去南方打工失败后,回到西京与张仁俊创办模具公司,经过一番打拼和倾力经营,颇具规模。在王天涛逝世前后,张仁俊接手经营模具公司苦心经营,锐意进取,不仅使公司健康发展,而且帮助李洁羽还请王天涛遗留的贷款或债务,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问题。
以上是从《青歌》的思想内容分析的。以下再说说《青歌》的艺术特点。
一是塑造了一群中专生人物形象,填补了长篇小说创作的空白。文学是人学,衡量一篇或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就看其是否写出了“这一个”。就笔者所知,长篇小说塑造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等种身份各种行业的人物形象不少,但集中塑造中专生的长篇小说几乎没有。特别是张仁俊艺术形象的塑造,境界高远。他热爱工作,精于专业,心地善良,忠诚无私,乐于助人,富有理想抱负,是当代文学中罕见的鲜有的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人格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家。
张仁俊的妻子罗亚丽毕业于护校,是一个上得厅堂下得了厨房的优秀东方女性,她不仅是贤妻良母,更是热爱护士工作的典型,对医护事业的热爱绝不亚于对家庭、丈夫的爱,为工作、为病人她经常加班加点,节假日甚至不休息,春节也难得回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在对待危重病人时不顾一切,她的事迹看似平凡,但件件打动人心。
二是语言富有哲理。文学也是语言的艺术,《青歌》中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时不时说出富有哲理的话,比如,写王天涛第一次栽跟头后反省:“得意不可忘形,垂头不可丧气,人这一辈子啥事都可能遇到,什么都可以放下,但意志永远不能倒。”这是初中班主任给他的毕业赠言。现在想起来这句话,他感觉自己就是因为没有做到“得意不可忘形”,所以栽了一个大跟头。
又如,写赵明辉回忆与妻子恋爱的经历感悟道:其实,做任何事情都一样,不尝试一下,不努力争取一下,就永远也不会有结果,而努力了,尝试了,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与其怨天尤人地抱怨命运,不如脚踏实地大胆做事,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 了呢?就像赵明辉,如果不大胆地去牵程冬梅的手,可能错过一段美好的姻缘。
三是再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写出了那个时代的精气神。且看书中描写那时的社会氛围:这是一个人人都在努力的时代:年轻人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想方设法地补偿被浪费的时光;农民在承包到户的农田里努力耕耘,精耕细作着他们名下的每一寸土地;工人在车间里努力生产,为完成不断增加的订单。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喜悦,像压抑了一冬天的麦苗,在春雨后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拼命生长。
或如作者在后记所言:那时候谈恋爱找对象,更多的是看对方有没有理想和抱负,衡量爱情的标准是人品、人格和情投意合;婚礼上大多只有瓜子、烟、糖和茶水,仪式简单而喜庆。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今社会今非昔比,虽然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精神道德却也贫乏下滑,什么“笑贫不笑娼”,什么“宁愿坐着宝马哭,不愿坐着自行车笑”,什么劣币驱逐良币。因此人们怀念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不无道理的。《青歌》就像其青绿色封面清风扑面,写出了那个时代的精气神,为方兴未艾的新大众文艺锦上添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6.17于上林苑
王新民,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现为陕西省新闻出版(版权)电影检测中心审读专家,西安工商学院客座教授。1982年开始写作。业余创作并出版《行余集》《贾平凹打官司》《书友贾平凹》《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不惑集》《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大地美容师》《一部奇书的命运》《一本书的故事》《寻访高兴》《人生忠告》《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策划贾平凹》《慈苑书韵》《读懂贾平凹》等。主编出版《贾平凹文集》(20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