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阿蔡简评高文虎老师的诗歌《砖》

发布时间:2025-06-18 10:00:40  浏览量:16

阿蔡简评高文虎老师的诗歌《砖》

原创:上海阿蔡

夜晚,上网走马观花中见到高文虎老师写的诗歌《砖》,阅读之中,感觉有味。同时,也感觉这首诗歌有些异样。当反复再看,感觉确实如此,因此想对他的这首诗歌做个简评。

下面,先把他的这首名为《砖》的诗歌抄录如下:

一块砖

形单影只

与砂砾为伍

成千上万块砖

紧密相拥托起高楼大厦

一块砖

拍在头上

成为了罪证的凶器

挡住缓缓滑动的车轮

转眼间便成了拍手称赞的英雄

通过阅读可知,高文虎老师这首诗歌的文字不多,段落也不多,仅仅为三大段落。对于这样一首诗歌,不知读者们在阅读后有何感觉?

对于上述这首诗歌《砖》,阿蔡感到:诗歌的对比性很强,也很有特色,值得欣赏!

而如果要探讨一下的话,那么,阿蔡看到的是: 整首诗歌分为三大段,其中前两大段更为协调,而第三大段的协调性有了一点差异,这就是中间发生了更大的跳跃,它似乎需要一个注释,这个注释仿佛是一个故事。但是,注释没有出现,或者没有备注。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往往会有许多典故性的东西的存在,比如在一句诗中就可能会有,而一首诗词中,可能不止一个的存在。对于这样的现象,假如我们找一本唐诗三百首,就会发现“比比皆是”。

当然,我们今天谈的是新诗,是高文虎老师的一首新诗《砖》的情况。客观地说,在新诗的从创作中,通常较少在诗句中出现“典故”,或者某个需要被“注释的文句”,即便是有,也较少可见。

当然,这不意味着“没有”,或不可见。 我以为在新诗创作中是可以有各种表现方法的,比如类似“典故的运用”,或者类似“文字,文句注释的运用”,这是我的观点。

那么,在高文虎老师的诗歌《砖》的第三大段中,是否需要有个“注释”,比如像“圈(1) ,——或圈 (2)” 这样的注释呢 ?我不知道他在创作该诗歌的第三大段中是否需要,但是作为读者的我,似乎感到在他现在的这首名为《砖》的诗歌第三大段的文句中,似乎有所需要。当然,这是我的感觉。

不然,我就会感到第三大段的跳跃性感觉很明显,因此较前两大段来说,比较起来,在阅读中会感到他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了很大的变化。 对此,不知读者们又有怎样的感觉?

标签: 老师 诗歌 注释 一块砖 高文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