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电子行业的残酷洗牌中,“新王换旧王”的戏码从未停歇。即便是苹果这样的巨头也需时刻迭代产品,而身处上游的供应商们更如履薄冰——一次供应链地位的松动,便可能被迅速替代。
立讯精密以垂直整合构建壁垒,蓝思科技用全球化布局拓展生存空间,而经历过大客户砍单风波的歌尔股份,正以更清醒的姿态重构自身护城河。
果链企业的“通病”在于对头部客户的深度绑定,歌尔股份曾因此一飞冲天,也因此摔入谷底。2010年与苹果牵手时,公司营收仅26.45亿元,2024年已突破千亿大关,14年间增长37倍。
苹果供应商的身份不仅带来海量订单,更成为其开拓其他客户的“黄金名片”。
但风险与收益并存。一次砍单风波让歌尔至今未完全走出阴影,如何平衡依赖与风险?歌尔的策略是“结构化分散”:2020-2024年,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从79.07%升至88.56%,看似依赖加深,实则前三大客户占比更趋均衡——相较立讯精密2024年苹果单客户占比70.73%的结构,歌尔通过“多强共存”降低单一客户波动风险。
与此同时,歌尔加速撕掉“纯代工厂”标签。其核心业务中,智能硬件(VR/AR、可穿戴设备)与智能声学整机(AirPods组装)2024年营收占比超80%,但低毛利的代工模式倒逼技术突围。
2025年3月苹果COO考察时,歌尔亮出“音圈绕线机”自研技术、模具工艺等硬实力,2023-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从8.95%提升至12.41%,净利率从1.03%升至2.68%,技术溢价初步显现。
当智能手机增长触及天花板,全球科技巨头将目光投向VR/AR、智能眼镜等新兴硬件。Meta、百度已推出AI眼镜,苹果据传将于2026年底提前上市智能眼镜产品,一场新的赛道争夺赛已然开启。
作为声光电一体化龙头,歌尔将研发重心大幅倾斜:2024年9个在研项目中5个聚焦AR/AI眼镜,2020年以来研发投入超235亿元,费用率5%高于立讯精密(3.5%)。
技术突破集中在光机与光波导环节:轻量化AR参考设计Mulan2搭载全息波导镜片,2025年推出的StarG-E1全彩光波导模组采用表面浮雕刻蚀光栅工艺,在光学镜片领域实现关键突破。
但押注新兴赛道的风险不容小觑。2024年全球VR/AR设备出货量仅760万台,同比增长12%,尚未出现爆发式增长。
一方面,这类产品需求刚性不足,部分功能可被手机替代;另一方面,苹果VisionPro高达3499美元的售价将多数消费者拒之门外。技术成熟与成本下探仍是行业放量的前提。
尽管盈利能力改善,歌尔却面临新的困境:2024年营收1010亿元,同比微增2.41%;2025年一季度营收163亿元,同比下滑15.57%。增长乏力的背后,是传统代工业务天花板与新业务尚未放量的双重挤压。
AR眼镜能否成为“救命稻草”?行业共识是,其爆发需要跨过“技术迭代”与“价格下沉”两道坎。歌尔的优势在于提前布局核心光学技术,但最终能否改写命运,取决于市场对新产品的接受度——这既是一场技术攻坚战,也是一场对消费趋势的精准预判。
果链企业对苹果的“爱恨交织”在歌尔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依赖到分散,从代工到技术突围,歌尔的转型之路折射出供应链企业的生存哲学:短期靠订单,中期靠技术,长期靠生态。
当AR眼镜成为下一个胜负手,这家经历过“生死劫”的企业,能否在新赛道中建立不可替代的话语权,仍是未知数。但至少,它已学会在巨头的阴影下,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