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①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②催黄鸟,晴光转绿蘋③。
忽闻歌古调④,归思欲沾巾。
【注】①杜审言,河南巩县人。唐永昌元年(689),在江阴县任小官,心中不爽。②淑气:和暖的天气。③蘋(pín):多年生草本植物。④古调:古雅的曲调,借指陆丞写的诗,即题中的《早春游望》。
【导语】本诗通过描绘早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宦游人对异地新景的惊叹和思乡之情。诗人在梅柳、云霞、黄鸟等生动画面中呈现出春日的勃勃生机,却在“歌古调”“归思欲沾巾”中流露出乡愁,使得全诗在赏心悦目的同时,蕴含淡淡的忧思,情景交融。
1.读诗要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诗题“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的“和”字表明这是一首唱和诗。唱和诗是朋友之间相互酬答、彼此唱和的诗作,此诗是杜审言和陆丞《早春游望》之作。律诗的特点是每句诗由五个字构成,全篇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本诗符合五言八句的特征。同时,律诗要求颔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和颈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必须对仗工整,本诗的这两联在词性、结构等方面都对仗得很精巧。例如“云霞”对“梅柳”,都是名词并列结构;“出海曙”对“渡江春”,都是动宾结构等。
2.有人说,这首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
首联强调“离乡宦游”,凸显出宦游之人的独特心境,“惊”字不是惊喜,而是一种震惊、感慨。“偏惊”字传达出的是对物候变化的感慨,因远离家乡为官,时节更替易勾起对时光与家乡的思念,奠定全诗复杂情感基调,为后文做铺垫。
“独有”“偏惊”两个词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宦游人”点明诗人的身份是远离家乡在外做官的人。“惊”字不是惊喜,而是一种震惊、感慨。因为对于宦游人来说,季节的更替、万物的更新更容易引发他们对时光流逝和家乡的思念。这种“惊”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开启了下文对春景的描绘以及由此而生的复杂情感。
颔联所选景物光艳逼人、自由伸展。云霞从海上涌起,曙光初现;梅柳带着江南的春色跨越长江而来。这两句诗所写的景物充满生机和活力,色彩鲜明。然而,诗人作为宦游人,看到如此美好的春景,却联想到自己不能像云霞、梅柳一样自由地来去,不能回到家乡。这种美好的春景与诗人内心的孤寂、思念家乡的愁绪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赏心而不乐”。
颈联写出万物在春天的催促下快速生长变化,和暖的气息催促着黄鸟啼叫,晴日的阳光使蘋草的颜色更加翠绿。“催”让诗人联想到自己在宦游生活中,时光也在无情地催促着自己,使人生发出时不待人、“春光催人老”的惆怅。这种对时光流逝的敏感,以及自己在异乡的处境,使得诗人产生 “惊新而不快” 的情绪。
尾联诗人忽然听到陆丞的诗(古调),被诗中的情感所触动,思乡之情再也抑制不住,泪水将要沾湿手帕。这表明前面三联中诗人所压抑的情感,在尾联中得到了爆发式的体现。首尾两联相互照应,首联的“惊”和尾联的“归思”连贯起来,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完整。中间两联以乐景写哀情,通过美好的春景来衬托诗现状之困窘、时光流逝之无情,使这种情感更加深沉,整首诗显得别有情致。
诗的开篇“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确实点明了宦游者身份使其对物候变化敏感,呈现出“惊新”的状态。然而,这种“惊新”并非必然导向“不快”。诗人身处异乡,面对早春时节全新的自然景象,云霞在海上迎着曙光升起,梅柳带着春的气息从江南来到江北,这一系列新变化带来的更多是一种新奇之感。和暖天气催促着黄鸟欢快啼鸣,晴日阳光让绿蘋的色泽更显鲜亮,这些都是大自然焕发出的新活力,诗人用拟人手法“出”、“渡”、“催”形象生动地表达观景时的欢愉之情。
对于有着细腻感知的诗人来说,首先是能够欣赏到这种美好的,因景而生乐情,内心初始情绪是带有对新鲜景致的惊喜与赞叹的,因乐情不由转而思归,而非直接就是“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