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魔改”《游击队之歌》被骂上热搜,这事儿大家应该都听说了吧?本来改编经典歌曲在乐坛不算啥新鲜事儿,可这次为啥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巧了我前几天还刷到刀郎团队穿着白衬衫,一脸严肃认真地唱红歌,像《沂蒙颂》《绣红旗》这些,我刷到就忍不住反复听,越听越有味道。这么一对比,同样是和红歌打交道,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杨坤改编《游击队之歌》这事是2017年,他参加东方卫视的《天籁之声》,把一首激昂奋进的《游击队之歌》改成了摇滚RAP版,加了好多电子音效和说唱元素,原曲的旋律也被改得面目全非,舞台视觉更是充满了赛博朋克风。当时杨坤说,他这么改是想让年轻人爱上红歌,用新形式传承经典。可谁能想到八年后这事儿被编剧于雷翻出来,直接开炮:“这是篡改,是对经典的亵渎,对先烈的不敬!”支持于雷的网友们那叫一个义愤填膺,觉得杨坤这么改就是为了博眼球、追热度,完全不顾红歌背后沉重的历史意义,太不尊重先烈和历史了。反对的人呢,则认为艺术创作就得有创新,应该给创作者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杨坤这么做也是想让经典歌曲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吸引更多人关注红歌。
红歌是能随便改的吗?这首歌承载的是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精神财富,可不是能随意摆弄的娱乐工具。你杨坤为了追求舞台效果和个人热度,把这么严肃的歌曲改成花里胡哨的样子,这不是瞎搞嘛!再说说那些摇滚歌手改《国际歌》,有人觉得没问题。我承认,艺术创新是好事,但创新也得有个度,有个底线吧?《国际歌》是什么歌?它是无产阶级的战歌,是无数革命者为了理想和信仰奋斗的精神支柱。有些摇滚歌手改编它,或许是想通过新的音乐形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首歌,可一旦改编不当,同样是对历史和先辈的不尊重。
为何有些人改红歌大家就觉得还行,杨坤这次就被痛批呢?我觉得关键在于对原曲精神内涵的尊重和把握。就拿刀郎团队唱红歌来说,他们是真的用心在唱。每次看他们穿着整齐的白衬衫,一脸庄重地站在舞台上,那股认真劲儿就特别感染人。刀郎的嗓音沧桑又有故事,唱起红歌来,能把歌曲里蕴含的情感完完全全地传递出来。像《沂蒙颂》,他唱出了沂蒙人民对子弟兵的深厚情谊;《绣红旗》,又唱出了革命先烈们坚定的信仰和对胜利的渴望。他们在演唱的时候,没有炫技,没有花里胡哨的改编,就是用最纯粹的方式去诠释红歌,让听众感受到红歌最本真的魅力。
回过头看杨坤改编《游击队之歌》,就显得太轻浮了。他只想着用新奇的音乐元素去吸引眼球,却忘了红歌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红歌的精神内核是不容改变的,它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任何改编,都应该在尊重这些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也不是说红歌就不能改编,适当的改编可以让经典歌曲焕发新的活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但改编不是乱改,不是为了娱乐而娱乐。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对经典保持敬畏之心。红歌不仅仅是一首歌,它是历史的见证,是先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希望那些艺人在改编红歌的时候,能多向刀郎团队学习,用真诚和敬畏去对待这些经典,别再为了博眼球、赚流量而做出伤害民族情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