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听罗振宇《文明之旅》节目,提到柳永,重新勾起我的兴趣。
柳永,千古第一情种。关汉卿评价他,“此人诗酒为念,好上花台做弟子。”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李清照(闺语),晏殊(别恨),柳永(情长),李煜(愁宗)。《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等成为旷古经典。
提到他死后无钱下葬,众妓女慷慨解囊,场面十分感人。对此,我是抱有深深怀疑的。
如果出现那种凄凉情形,柳永有两种可能:一是本人无职业无收入;二是无后代,比如几百年后的盲人阿炳。
柳永考中进士,又当官。当时北宋官员工资很高。另外,他也有子嗣。据考证,他的儿子在他死前就中了进士。那么,他怎么会落到别人接济安葬的地步呢?
也许就像评书一样,越热闹观众越多,越热闹人越感兴趣。
如果朋友有兴趣,推荐读读朵生春写的《文人末路---柳永纪事》。
再说苏轼,很多人认为,苏轼本来应该是状元的,欧阳修以为这么好的文章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避嫌,所以压下来,苏轼就成了第二名(也有说第四名第六名的)。
实际上,北宋科举考试内容比较多,一般包含四类:诗赋、论、策、经义。据说苏轼诗赋没写好,发挥最好的是论(即《刑赏忠厚之至论》)。
那么,最后苏轼考得结果怎样?据苏辙写的苏轼墓志铭,“殿试中乙科。”所以,别说是状元,就连甲科都不是。那么,再具体点呢?根据以往惯例,考试成绩与授予的官职相当,根据他被授予的河南小官(当然,母亡丁忧未赴任),可能在乙科属中下游,200名开外了(当年进士388名),是不是出乎意料、甚至大失所望呢?
我非常喜欢苏东坡,但要理性,不能人云亦云,贬低别人,抬高所爱。
随口说一下,本届状元叫章衡,可能很多人不熟悉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