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沈明,笔名 :草可。70 后蜀地农民诗人。籍贯:四川北川。现居德阳罗江。虽以小学学历扎根乡土,却以赤子之心深耕诗田。躬耕之余醉心翰墨,尤擅 “看图题诗”—— 于丹青光影间捕捉灵感,让文字与画面共振生辉。
作为北川禹风诗社、罗江云峰诗社成员,其作品兼具泥土的厚重与诗意的灵动,曾见诸《星星诗刊》等刊物,亦在多家新媒体平台焕发活力。诗风秉承 “笔随心走,心从本真” 的信条。不追庙堂华藻,唯愿以素朴文字叩击心灵,待知音拾得字里行间的山河与春秋。
像画一样摊开
□ 草可
一个人
摇摇晃晃地
在田坎与鸡棚之间
穿行
一个人用他粗糙结茧的手
摸了摸
油菜叶上的露珠
露珠里的丘山
老屋,田野
就这么摇晃了起来
弓着腰的老人
低到每一棵油菜苗
都能抚摸他的高度
老屋
□ 草可
老屋蹲在坟边
和大山聊天
和背后的芦苇聊天
和自己身上的青苔聊天
白云趴在大山的肩上
尖起耳朵偷听
鸟语和虫鸣不断地干扰着
风
驱赶着落叶
围成堆,给老屋
取暖
一一老屋
穿着那件从没换洗过的旧衣裳
蜷缩在路边
等……
老 人
□ 草可
门前 。柿子树已备好
火红的礼物,等
弓着背的老人
星星和月亮
总担心 ,老人摸着黑
就进了屋
地球驮着老人
再一次
躺进夜的棺材里
晨曦日出时
老人活了
牛哞狗吠时
整个村庄活了
小青瓦老房子
又升起了人间烟火
……
村子
□ 草可
高压电,天然气进驻村子
炊烟不见了
旋耕机,收割机闯进村子
黄牛,水牛不见了
城里楼房越修越高
村里的人却越来越少
少得只看见田地里的荒草
犁耙,锄头,扁担和粪桶
被关在一间漆黑的屋里
就像关在村子里的我
幸有太阳,月亮
依然轮流到来
探望留守的老人,孩子和我
乡愁
□ 草可
这条路,像绳索
捆住山腰
一直向山顶攀延
一次次被六月的雨水
洗礼
一次次被泥石流
割断
在经历了那个疼痛的日子后
这根绳索又从洞里把山串起来
像你拿在手上的那串野菜
那串腊肉
那串豆腐干
把山的味道放在舌尖
品尝羌寨
而一旁看你品尝的这个人
已把家乡变成了故乡
来到这个世界
□ 草可
初来这个世界时
地球以贫穷,饥饿赠我
我偶尔也会闻到战火的硝烟味
从高高的门槛外飘进
那时的地球很原始
只长树木,花草,苦难
还有喂养我的厚皮菜稀饭
而女儿来到这个世界时
地球正在被人类改造
已有了碎石路,干饭和零花钱
如今我孙孙来到这个世界时
地球似已什么都不缺
只缺带孙孙的人手
缺一罐让孙孙放心吮吸的奶粉
乡村自画像
□ 草可
村公路扩宽了
裤裆堰堰坎也扩宽了
而到堰坎来转耍的老人
一天一天的减少了
夕阳疼痛
自顾自地落了下去
……
鄢家
□ 草可
一条古老
而又一路蜿蜒至岭上的农民街
像巨龙腾飞在场镇上
一幅用锄头,镰刀,扁担画的丘山画
一首农民在云峰诗社写的诗
鄢家
常常被误听为冤家
被误以为撞上了前世的情人
其实,鄢家
是罗江嵌在岭上的一颗龙珠
是信鸽每年展翅的天空
是农民诗人发芽成长的土壤
是我前世修来的良缘
而在每年立春的这一天
我都会移步门前的裤裆堰
去等
桃花,柚花,春见花
一起来搅拌
新的日子
回娘屋
□ 草可
从安哥家
我的娘屋下来
似乎就读懂了岁月
安哥全部的艰难和忧伤
都写在北川老山上
黄昏的山路
劳损的肌肉和关节
变形的步履
疲惫欲坠的身子
还有即将回到浅丘的家
此时,只需一片落叶
就能将我击倒
娘屋
没有一座山属于我
没有一棵树挽留我
更没有一条溪流与我聊天
娘屋
只把弯弯的山路送我
只把寂寂的乡愁送我
那支被山风摇曳的歌里
有几句歌词
有一个童年
有一段记忆
是关于我的
小草
□ 草可
做不了大树
就做溪边一棵小草
与伙伴遍野山岗
生活雨润后
微风,山花
怒责我过于真实
过于直白
有幸,身边溪流如琴
鸟儿弹唱大自然
流云,时不时俯身亲近
和这些伴一起驱赶孤独
像驱赶山林的鸡
回笼
我的小茅屋
不在乎你来与不来
何况,秋天走了
春,自会回还……
当朝阳亲吻露珠时,最喜欢
用惺忪的眼,窥看崭新的一天
像偷看崭新的你
揪心的晚霞,被一场凄美点缀
而我,在最灿烂的夜晚
独自放歌
书写
□ 草可
门前的裤裆堰如一盘墨池
嵌在丘山下
丘山像一支笔
书写着我和我的村庄
我书写门前的裤裆堰
书写丘山上的鸡
和田里的稻香
留守老人和孩子书写他们的世界
如同打工者书写着他们呆的那座城市
炊烟书写着房顶上的那片天空
正如岁月
书写着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