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弦歌载道见真淳,品陈文蔚的三首宋韵诗章

发布时间:2025-06-24 05:26:00  浏览量:11

文/诗词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宋代无疑是中华文明熠熠生辉的重要篇章。诗歌,作为宋代文人表达思想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涌现出无数佳作。而在这浩如烟海的宋诗长河中,陈文蔚的诗作犹如隐匿于深潭的明珠,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陈文蔚,字才卿,生于上饶这片钟灵毓秀之地。尽管其生卒年在历史的迷雾中难以精准考证,但据史料推断,他大约活跃于宋宁宗嘉泰初年前后。作为一代大儒朱熹的门生,陈文蔚深受理学思想的熏陶与浸润,尝举进士,在学术与文学领域皆有所建树,学者尊称为克斋先生,其著作《克斋集》十七卷,更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陈文蔚的诗歌风格多样,别具一格。有的作品清新自然,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仿佛能让读者置身于田园风光之中,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有的作品则饱含深邃哲理,是他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犹如一把把智慧的钥匙,启迪着人们的心灵。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更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品读他的三首经典古诗,在字里行间领略其中的韵味与情思,探寻他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一、《和赵忠州园亭落成宴客三首·钓鳌》——钓竿起处见乾坤

自来名教属吾曹,立极何须说断鳌。

聊把经纶寄鱼钓,岂无裴楷试仙涛。

初读《和赵忠州园亭落成宴客三首·钓鳌》,诗题中的“钓鳌”二字便极具张力,瞬间将读者的思绪带入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意境之中。在古老的传说里,巨鳌背负着神山,支撑起天地间的秩序,那是力量与稳定的象征。然而,陈文蔚却以一句“立极何须说断鳌”打破常规,宛如平地惊雷,展现出超越传统思维的锐利锋芒。这不仅是对神话典故的巧妙化用,更是他独特思想的大胆彰显。

“自来名教属吾曹”,短短七字,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在宋代,儒家思想占据着社会思想的主导地位,“名教”即儒家的伦理纲常与道德规范,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与个人修养的根本。陈文蔚在此坚定地宣称名教之责归属文人阶层,将儒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大抱负凝于笔端。这其中蕴含着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气概,以及对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的高度自信与强烈担当,字里行间尽显文人风骨。

诗歌的后两句“聊把经纶寄鱼钓,岂无裴楷试仙涛”更是精妙绝伦。表面上看,诗人似乎在描绘悠然垂钓的闲适场景,将自己的治国方略、人生抱负悄然寄托于这一日常活动之中。然而,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其闲适表象下那颗胸怀天下的炽热之心。“裴楷试仙涛”这一典故的运用,为诗句增添了神秘而浪漫的色彩。裴楷,西晋时期的名士,以风神高迈著称。

诗人借此暗示自己虽身处平凡之境,却如裴楷一般,渴望在时代的浪潮中一试身手,一展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整首诗巧妙地在出世的闲适与入世的追求之间达成奇妙的平衡,将园亭宴客这一普通场景升华为对人生境界的深刻哲学思考。它让我们看到,陈文蔚在享受生活情趣的同时,内心深处始终怀揣着对理想的执着与追求,在平凡中坚守着不平凡的人生信念。

二、《别仓使二首(其一)》——学术传承与友情的交融

服膺师训毅名斋,观省无妨动与偕。

只向此中窥所守,已知平日谨诸怀。

器充宠博乾坤大,理析精微律吕谐。

吾道古今穷不尽,一尊深夜讲朋侪。

《别仓使二首(其一)》是一首充满浓厚学术气息的赠别之作。诗歌开篇,“服膺师训毅名斋,观省无妨动与偕”,陈文蔚便向我们展示了他对师道的尊崇与对自我修养的严格要求。“服膺师训”,即铭记老师的教诲,将其奉为圭臬;“毅名斋”则体现出他以坚毅的态度践行师训的决心。在他看来,无论是日常行动,还是独处时的自我反省,都应当遵循师训,将其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对师道的虔诚与对自我提升的不懈追求,正是他作为学者严谨治学态度的生动体现。

颔联“只向此中窥所守,已知平日谨诸怀”进一步阐述了他对个人品德修养的见解。在陈文蔚眼中,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和内心坚守,如同镜子一般,能够清晰地映照出其平日的修养与品德。从细微之处便可窥见一个人的本质,这是他对人性与修养关系的深刻洞察。而颈联“器充宠博乾坤大,理析精微律吕谐”,则将笔触转向对学问的探讨。他认为,真正的学问应当如天地般广阔宏大,包容万物;对道理的剖析也应如同音律般和谐精妙,丝丝入扣。这不仅是对学问境界的高度概括,也体现了他对学术研究精益求精的态度。

诗歌的尾联“吾道古今穷不尽,一尊深夜讲朋侪”,将情感推向了高潮。在这离别的时刻,诗人与友人围坐在一起,秉烛夜谈。面对浩瀚的古今学问,他们感慨万千,深知其无穷无尽,而自己对学问的探索和追求也永远不会停歇。这一句,既是对学术传承的坚定信念,也是对挚友间深厚情谊的生动写照。在学术的交流与探讨中,他们的友情愈发醇厚。

想象一下,在静谧的深夜里,烛火摇曳,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边举杯饮酒,一边畅谈学问,沉浸在思想碰撞的喜悦之中,那是一幅多么温馨而动人的画面。这种将学术与友情紧密交融的表达,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学术的深度,更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让我们感受到宋代文人之间真挚而纯粹的情谊。

三、《十一月十四夜诵康节诗至忆弟三首潸然有感》——天伦之思的深情流露

人生虽是有愚贤,到底天伦只一般。

惆怅同安何处所,不堪岁暮更天寒。

《十一月十四夜诵康节诗至忆弟三首潸然有感》是一首情感真挚、直抵人心的诗作。诗歌开篇,“人生虽是有愚贤,到底天伦只一般”,陈文蔚以一种豁达而又深刻的人生感悟起笔。在他看来,人生在世,无论聪慧与否、贤能与否,天伦之情都是同样珍贵且无可替代的。这种对天伦之情的高度认同,触及了人类情感中最柔软、最共通的部分,为全诗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调。它提醒着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亲情始终是心灵的港湾和力量的源泉。

“惆怅同安何处所,不堪岁暮更天寒”,诗人的情感在这两句中如决堤之水,汹涌而出。在寒冷的岁末,当他诵读康节诗时,思念弟弟的情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瞬间将他淹没。“惆怅”二字,道尽了他满心的迷茫与无奈,他不知道弟弟在同安的何处,心中满是牵挂与担忧。此时的岁暮天寒,不再仅仅是自然天气的寒冷,更是他内心因思念而产生的孤寂与凄凉的写照。

寒冷的天气与浓烈的思念相互交织,使得这种情感愈发浓烈。短短两句,陈文蔚用简洁而质朴的语言,将对弟弟的深切思念和无法相见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泣血,让读者也能感同身受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诗人在寒夜中独自垂泪、思念亲人的身影。

▷ 结语

陈文蔚的这三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了他的思想情感和卓越的文学造诣。《和赵忠州园亭落成宴客三首·钓鳌》中,我们看到了他的豪迈抱负与对人生境界的哲学思考,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寻找着平衡,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别仓使二首(其一)》则体现了他对学术传承的执着与对友情的珍视,在学术与情感的交融中,展现出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十一月十四夜诵康节诗至忆弟三首潸然有感》里,他用真挚的情感抒发了对亲人深厚的眷恋,让我们感受到亲情在任何时代都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财富。

这些诗作不仅是陈文蔚个人情感与思想的生动表达,更是那个时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缩影。它们承载着宋代的文化气息、社会风貌以及文人的价值取向。当我们细细品味这些古诗时,仿佛感受到宋代诗歌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陈文蔚丰富的内心世界,领略他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的才华与智慧,让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经典诗作,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光芒,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标签: 载道 陈文蔚 宋韵诗章 弦歌载道 裴楷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