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文字自诞生之初,便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诗歌,从古老的歌谣里走来,始终怀揣着诚挚的灵魂。“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这一古老而深邃的理念,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人类精神的天空。
回首往昔,在历史的长河中,伟大的作品无不践行着文以载道。先秦诸子的散文,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儒家倡导仁爱,以文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道家崇尚自然,文字间流淌着顺应天地、无为而治的智慧。那些古老的文字,犹如涓涓细流,汇聚成中华民族思想的汪洋大海。它们在岁月的更迭中传承,在朝代的变迁里延续,让道的火种永不熄灭。
诗以言志,更是诗人心灵的呐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似描绘田园之美,实则表达自己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那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其诗如剑,斩断名利的枷锁,彰显出他高傲不羁、追求自由的灵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则是将自己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与济世的壮志融入诗中。这些诗篇,是诗人志向的结晶,也是他们留给后世的精神瑰宝。然而,在当今社会,文与诗似乎面临着新的挑战。
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碎片化的文字充斥网络,其中不乏一些只为博眼球、赚流量的作品,它们缺乏深度与内涵,文道尽失。诗歌也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变得有些浮躁,一些人写诗只为迎合市场,无病呻吟,真正的情志却不见踪影。但我们不应放弃希望,因为总有一些坚守者,他们用文字记录时代的脉搏,用诗歌抒发真挚的情感。他们深入生活的底层,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美好与苦难,以文载道,以诗言志。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这不仅是一种文学理念,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它要求我们在创作时,心怀敬畏,尊重文字的力量。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重拾文字与诗歌的尊严,让文道与诗志在新的征程中绽放光芒,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注入无尽的活力与希望,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在岁月的长河中,文字宛如熠熠星辰,承载着大道的光辉;诗歌恰似灵动的飞鸟,吐露着志向的心声。
我站在历史的旷野,看那古老的典籍在时光中沉淀。从孔夫子的《论语》,一字一句皆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大道。那是一种对道德、对人伦、对社会秩序的深刻思索,文字如同坚实的基石,构筑起华夏文明的精神大厦。周围的风似乎也带着先哲的低语,吹过千年的岁月,在每个读书人的心头回响。而诗,是情感的喷薄,是志向的高歌。屈原行吟泽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是对理想的执着,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他的诗如同汨罗江上的风,吹起悲愤的浪涛,让世世代代的人感受到他那颗炽热而又无奈的心。
在当今社会,文与诗的意义又在新的舞台上演绎。然而,我看到太多浮躁的文字,为了流量、为了利益,抛弃了载道的重任。它们像无根的浮萍,在信息的洪流中随波逐流,看似繁花似锦,实则空洞无物。诗歌也不再纯粹,一些所谓的诗人,堆砌着华丽的辞藻,却不见真实的情志,如同没有灵魂的木偶,在名利的舞台上机械地舞动。
但我依然相信,真正的文与诗有着不朽的生命力。那些深入生活、反映时代痛点、表达人类美好情感的文字和诗篇,会像灯塔一样,在茫茫的世海中为人们指引方向。文以载道,让我们在文字中传承智慧与道德;诗以言志,使我们在诗句里放飞梦想与希望。愿我们都能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重拾文字与诗歌的本真,让文道与诗志的光辉,照亮每一个灵魂的角落。(王仕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