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黄河滩上四季歌》——消失的不仅是童趣与快乐,还有智慧与真情

发布时间:2025-06-24 15:58:00  浏览量:14

拿到鞠慧老师的新书《黄河滩上四季歌》的第一部《春雷隆隆响》时,我已经对能够读到这本据说会引发几乎所有济阳人共鸣的小书渴盼已久了。

我虽然也爱好写作,但是对于济阳的文化圈,我完全是个圈外人,根本接触不到像鞠主席这样的“高人”,更别奢望拿到她亲笔签名的赠书了。

好在,一个特殊的契机,让我得以跻身济阳作协的末座,有幸认识了几位文化大咖,其中一位老师向鞠主席引荐了我,并代我表达了想读到《春雷隆隆响》的愿望。

更让我欣喜的是鞠主席居然欣然同意赠书于我,但是她也表示因为新书发布,最近有点儿忙碌,一时抽不出时间约见我拿书,要让耐心等几天。

直到昨天,鞠主席于百忙中抽出时间联系我,又几经辗转,签着老师大名的《春雷隆隆响》终于到了我的手中。

于是,今早收拾完一切,我便迫不及待地读起来,没想到,一读便欲罢不能,书中描写的那些场景几乎全都是我儿时经历过的,配着赵光宇老师的手绘插图,带着我仿佛进入了时光机,穿梭回到了童年时代。

这就是我的童年

《春雷隆隆响》第一篇写的是七、八、九十年代农村孩子的游戏——打尜。

很多人不认识这个字,看到注音才恍然大悟,对啊,这不就是“尜子”的“尜”吗?

正像鞠慧老师书中描述的,“尜”有两种,一种是平尜,一种是两头尖的。

平尜,我们现在叫陀螺。一般是用鞭子抽着玩儿,看谁抽的尜子转得久,谁就赢了。

平尜大多是用结实的枣木、榆木等削成,然后用砂纸打磨光滑,讲究的还在顶端涂上颜色,大多数是用写对联的红纸沾水染成红色。

有的孩子家庭条件比较好,有水彩笔,就会像书中的弥小帅一样把尜子涂成七彩的颜色,旋转起来就像一圈彩虹。

记得我就给弟弟做过一只平尜,也涂成了七彩色,那只尜子放在老家被珍藏了好多年,后来还是不见了。

两头尖的,我们叫长尜。玩儿的时候用一根棒子(长棍子)猛敲一头,尜子就会蹦起来,蹦出老远,另一个人用腿劈叉去够。如果打的人要求三够,够的人恰好劈叉三次够到了,就换人打。

所以,打平尜看技术,打长尜,还要论腿长。

那时候的游戏,还有跳房子、跳皮筋、捉迷藏、拾子儿,那时候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视,但是每个放学的傍晚我们都很快乐。

当然,对于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吃才是孩子们最大的快乐。

就像谷雨等着吃奶奶做的煮蝼蛄,去河边拔菇菇荻,爬树撸榆钱。

那时候农村可吃的东西很少,那时候农村可吃的东西有很多。

河边地头的野葡萄,玉米秸当甘蔗,青青的麦穗、嫩嫩的玉米棒子、刚下秧的花生果子、丰收的地瓜地里落在土里的地瓜妞子,拿把柴火一烧,啧,那是我们再也吃不到的美味。

这些童年的经历被鞠慧老师用充满感情的笔描绘出来,让我们的回忆具象化起来。

《春雷隆隆响》描绘的是黄河滩上苇子圈村的故事,我的家不在黄河岸边,但是同样作为济阳人,书中的很多故事我都经历过。

这本书看似是一本儿童读物,实则是酿制了一杯充满回忆的酒,让世世代代居住在济阳的每一代人都醉在其中。

消失的智慧与真情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对于农时的把握、耕种的重视,深深烙印在先民的信仰中。几千年来,中国的农民也从农耕中提炼出来很多关于天时地利和生活的很多知识,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智慧。

像书中谷雨的爷爷带着谷雨一起灌蝼蛄、抓蝼蛄,就是典型的农业智慧。

这不仅需要了解蝼蛄的生活习性,还要掌握灌水和抓蝼蛄的技巧。如果不是一代代人的言传身教和亲自动手实践,是读再多的农业知识书籍也学不会的。

还有奶奶用红线牵住石榴花,科学无法解释,但是有时候却的确管用。难道真的是“科学的尽头是玄学”?

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燕子衔泥造新房”、“夯歌”和“上梁,吃伙饭”三节。

记得小时候,每年燕子来时,兄弟姐妹们总想捣毀燕子窝,抓几只小燕子。

奶奶和妈妈就会吓唬我们说:“戳了燕子窝,就会瞎眼睛的!以前有个孩子就是这样,戳了燕子窝,他的眼睛就看不见了。”

还有“燕子不住恶人家”这句话。

书中读到谷雨的奶奶也这样告诫谷雨,让我又想起了这个故事,不知真假,但的确吓到了所有的孩子们。

其实,现在想想不过是大人为保护燕子编的故事而已,可是就是这样的故事强过现在所有的育儿道理。不用大人喋喋不休,一个善意的谎言就教会了孩子做人的道理。

如果说这个小故事教会的是孩子们向善向好,那么“夯歌”和“上梁,吃伙饭”则阐述的是“团结就是力量”的伟大道理。

谷雨爷爷告诉他:“打夯这活计,偷懒可不成。八个人得心齐,力气用到一处。哪个偷懒不使劲,一眼就能看出来。”

谷雨问爷爷咋看出来?爷爷说哪个不使劲,夯就会向他那边偏,砸出来的印子也不一样,闹不好,还会伤着人。

打夯这个活儿,真正诠释了什么叫“齐心协力”呀!

小时候的农村很多活儿都是男女老少互相帮忙,一起上阵干成的,那时候机械没有这么发达,无论做什么全靠人力,一个人势单力薄,很多活儿没法干,尤其是像盖房子这样的大事情,更需要全村人齐帮忙。

那时候的人实在,没有攀比心,谁家盖房都是全村人的大事、喜事,所以才有“上梁”,全村人一起吃“伙饭”这样的盛况。

正像苇子圈村一样,有家上梁,全村人都过去帮忙,女人做饭拾掇菜,男人下力盖房子,孩子起哄看热闹。

然后大家一起吃饭,桌子是现成的,几块盖房搭架子用的板子垫上几块砖就是桌子。凳子也是现成的,檩条搬过来,垫上砖,怕滚,再放两块砖夹住,就可以稳稳当当坐上去了。

饭是家常菜,但是“大锅饭”、多人吃就是格外香!

如果说打夯诠释了一种人生智慧,那么上梁就体现了农村人朴实的真情。

可惜,这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渐渐长大的我们遗失了。

写在最后

《黄河滩上四季歌》,它不仅是一部有趣有知识有智慧的儿童读物,更是一曲我们曾经人人会唱、如今却渐渐遗忘的回忆之歌。

只是,回忆只能是回忆,我们再也回不去从前了。

标签: 四季歌 真情 童趣 黄河滩 春雷隆隆响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