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李白:诗酒狂歌的浪漫人生!

发布时间:2025-06-28 06:18:25  浏览量:23

宝应元年(762 年),当 61 岁的李白在当涂(今安徽马鞍山)的病榻上,颤抖着写下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时,或许会想起开元十三年(725 年)那个春日,他仗剑出蜀,意气风发地喊出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少年时的仗剑天涯,到长安城里的醉卧朝堂;从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到暮年时的寄情山水,李白的一生,是一首波澜壮阔的浪漫长诗,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困境中的不屈抗争。在《旧唐书》《新唐书》的记载与民间传说的交织中,那些尘封的往事,正勾勒出这位 “诗仙” 不为人知的精神世界。

一、少年侠气:仗剑出蜀的豪情壮志

武则天长安元年(701 年),李白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五岁时随父亲李客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关于李白的家世,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新唐书》称其为 “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但也有说法认为他出身商人家庭。特殊的成长环境,赋予了李白独特的气质:他既熟读儒家经典,又痴迷于道家仙术;既崇拜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的侠客,又向往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的洒脱。

少年李白在匡山读书时,师从纵横家赵蕤,学习《长短经》等经世之学,同时苦练剑术。据《新唐书》记载,他 “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十五岁时便已诗名远扬,写下《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等佳作。开元十二年(724 年),24 岁的李白告别故乡,踏上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的征程。他沿长江东下,经成都、峨眉山,一路游览名胜古迹,结交文人雅士,开启了人生的第一段漫游之旅。

在江陵(今湖北荆州),李白遇到了对他影响深远的人物 —— 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见李白器宇轩昂,赞叹他 “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并预言他将成为 “诗仙”。这番评价让李白更加坚定了追求自由、向往仙境的信念。此后,他游历洞庭、庐山、金陵(今江苏南京)等地,写下《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二、长安沉浮:翰林学士的荣耀与失落

开元十八年(730 年),李白第一次来到长安,试图通过科举入仕,却因商人子弟的身份被拒之门外。但他并未气馁,转而结交达官显贵,希望通过 “干谒” 的方式获得举荐。他先后拜见了宰相张说、玉真公主等人,献上自己的诗作,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这段时期,他写下《蜀道难》,以雄浑的笔调描绘蜀道的艰险,暗喻自己求仕之路的坎坷。

直到天宝元年(742 年),在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举荐下,唐玄宗终于召见了李白。当李白身着道袍,潇洒地步入金銮殿时,唐玄宗 “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并任命他为翰林待诏,专门为宫廷写诗作文。初入长安的李白,深受唐玄宗赏识,奉命作《清平调》三首,以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等佳句赞美杨贵妃的美貌,一时声名大噪。

然而,宫廷生活并非李白想象中的那般美好。他虽身处权力中心,却只是唐玄宗的 “文学弄臣”,每日的工作不过是为宫廷宴会赋诗助兴,无法实现自己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的政治抱负。加之他性格狂放不羁,“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得罪了不少权贵。高力士因李白命他脱靴而怀恨在心,在杨贵妃面前进谗言,诋毁李白的诗作;杨国忠等权臣也对他百般排挤。天宝三年(744 年),李白被唐玄宗 “赐金放还”,结束了短暂的长安生涯。

三、漫游江湖:诗酒为伴的自由岁月

离开长安后,李白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漫游生活。他与杜甫、高适等人相遇,一同游历梁宋(今河南商丘一带)、齐鲁(今山东地区)等地,饮酒赋诗,谈古论今。这段时期,李白的诗歌风格更加豪放洒脱,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他写下《将进酒》,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的豪言壮语,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对未来的信心;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以奇幻的想象描绘梦境,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权贵的蔑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在漫游途中,李白还深入研究道家学说,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他多次前往嵩山、王屋山等地拜访道士,学习炼丹之法。这种对道教的痴迷,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中,也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他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像仙人一样逍遥自在,“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正是他此时心境的写照。

四、安史之乱:命运转折的颠沛流离

天宝十四年(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战火迅速蔓延中原大地。李白带着妻子宗氏南逃,隐居于庐山屏风叠。此时,永王李璘奉唐肃宗之命,在江陵招募军队,准备东下平叛。他久闻李白大名,多次派人上山邀请李白出山相助。李白怀着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的报国热情,加入了永王幕府。

然而,政治局势瞬息万变。唐肃宗担心永王势力过大,威胁自己的皇位,下令讨伐永王。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也因 “附逆” 之罪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李白写下《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表达了自己的悔恨与对朝廷的忠诚。乾元二年(759 年),因关中大旱,朝廷宣布大赦,李白在白帝城获赦,欣喜若狂,写下千古绝唱《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五、暮年悲歌:诗魂不朽的精神丰碑

获赦后的李白,已年近花甲,身体每况愈下。他辗转于江夏(今湖北武汉)、金陵等地,投靠亲友,生活窘迫。宝应元年(762 年),李白因病投奔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依然笔耕不辍,整理自己的诗作,将手稿托付给李阳冰。同年冬,李白在当涂与世长辞,终年 61 岁。

关于李白的死因,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有 “醉酒捉月,溺死江中” 的浪漫传说,也有 “饮酒过度,醉死床上” 的现实记载。无论何种说法,都无法掩盖他一生的传奇色彩。李白留给后世的,不仅是近千首瑰丽诗篇,更是一种追求自由、蔑视权贵、豪放不羁的精神。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壮美景色,也有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的深沉感慨;既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壮志豪情,也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思乡之情。

在文学史上,李白与杜甫并称 “李杜”,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启发了后世无数诗人;他的诗歌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白的一生,虽然充满坎坷与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用诗歌书写人生,用豪情照亮历史,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正如他在《江上吟》中所写:“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他的诗魂,将永远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激励着后人追求自由、勇敢追梦。

以上故事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李白跌宕起伏的人生与浪漫诗意的精神世界。下一期你若想了解其他《二十四史》人物,或是对故事风格、内容侧重点有新需求,随时可以告诉我。

标签: 人生 李白 狂歌 诗酒狂歌 司马承祯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