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我国最早的三言诗《蜡辞》,为求神歌,来自炎帝的后裔

文/万物君

《万物史话·本纪一·中华文明》系列文章,将整理和解读我国自古以来的各种文明创新。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三言诗,记录在《礼记·郊特牲》中,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蜡辞》。全文如下: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伊耆氏,一说指神农氏,一说指帝尧。都不够准确,当为炎帝的后裔。蜡,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名称。通常在十二月举行祭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祭祷辞即称“蜡辞”。

这首蜡辞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泥土不要作恶,返回原处。河水不要泛滥,回到沟壑。昆虫不要繁殖成灾。野草丛木回到沼泽中去,不要生长在农田里。

这首蜡辞从其明显的祈祷口吻上看,是对自然的“咒语”。古时候,生活环境恶劣,经常出现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以及昆虫成灾草木丛生的情况,因此在年末蜡祭的时候,他们就会通过歌咏蜡辞的方式,向有关神灵求索,从而满足自己征服自然的愿望。

诗歌虽然诞生于劳动号子,然而当其诞生后,就会被用于各种场合,“蜡辞”仅是其中一种应用。相比于早期的二言诗,例如黄帝时代的《弹歌》,后炎帝时代的《蜡辞》,开始出现三言,这自然是一种进步。

注疏:

1、《竹书纪年》说:“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合而称之又号伊耆氏。”《路史》说黄帝“乃封参卢于路,而崇炎帝之祀”。根据研究,炎帝最初居住在伊洛流域(国伊),炎黄之战后,黄帝封末代炎帝的后裔参卢于潞地也就是晋东南长治一带,潞或是后来的名字,当初应叫耆或黎。因此,其氏族名号就变成了伊耆氏。

2、《周礼·秋官》说:“伊耆氏掌国之大祭祀,共其杖咸(咸读为函)。”“伊耆氏下士一人,徒二人。”据此,伊耆氏不再是帝王,而仅仅是大祭祀官。作为炎帝的后裔,伊耆氏生活的年代,当跨越黄帝、颛顼、帝喾、帝尧等时代。当此之时,伊耆氏很可能服务于这些帝王。

3、《礼记·郊特牲》说,“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所谓的“索飨”,就是祭祀神灵,并向他们求索。后世的求神拜佛,其实就是“索飨”。而蜡辞,是一种求索之歌。简而言之,就是《求神歌》。相比后人只是在心里默念愿望,《蜡辞》是唱出来的,因此显得高级多了。

4、另外,今人的“索辞”,往往是升官发财,古人则是征服自然。年代、形势不同之故也。无所谓孰高孰低。

5、关于蜡祭的对象和目的,《礼记·郊特牲》是这么总结的:“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

有些难懂,翻译如下。

蜡祭的仪式是这样的:

主祭的是最早开创农业的“先啬”(神农氏),同时祭祀主管农事的“司啬”(先是神农之子柱,后来是后稷)。通过祭祀百谷之神,来报答先人对农业的贡献。

还要宴请农官、田间的界标之神(邮表畷),以及禽兽之神,这是仁德达到极致、道义尽数彰显的表现。

古代的君子,凡使用过的事物必定会回报它们。迎接猫神,因为它能吃掉田鼠;迎接虎神,因为它能驱逐危害农田的野猪,将它们迎请来加以祭祀。

祭祀堤防之神(坊)与沟渠之神(水庸),同样是重要的职责。

6、《礼记·郊特牲》说:“天子大蜡八”。根据上文,蜡祭的八个对象分别为:先啬(神农氏)、司啬(神农之子柱)、农官、田间的界标之神、猫神、虎神、堤防之神(坊)与沟渠之神(水庸)。

标签: 神歌 炎帝 蜡祭 水庸 虎神